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欧甸丘 刘良恒
记者近日在广东、湖南部分农村地区调研发现,虽然各级政府大力倡导节俭之风,但农村地区消除“舌尖上的浪费”依然任重道远,一些地方操办红白喜事时出现的新型浪费也应当引起关注。专家指出,农村移风易俗甚为不易,党员干部应当身体力行,带头落实节俭之风,逐步推动部分农村地区改变“顾面子不顾里子、喜奢华不爱节俭”的观念。
节俭办宴席渐被接受
“早些年,我们的婚宴要摆三天三夜,客人随时来,随时开席,但现在基本上就是一天、一顿饭搞定了,节省了成本,也减少了浪费。”粤北山区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小伙子邓生说。
从红白喜事的菜式来看,大多选择家养的品类。“宴席主菜是主人自己养的鸡、猪、鸭、鹅、鱼等,一桌标准配置9个菜,基本没有太多剩余。”广东阳山县黄坌镇村民王君说,“一家人办宴席,全村所有人都来吃饭,但礼金按每户一份出,30元。所以主办方也不太可能搞得特别奢华。”
按照湖南部分农村的传统习惯,家有红白喜事,就在自家院子里搭个棚子,垒起“土灶台”,请两个乡里厨子,办场“流水席”宴请亲朋好友。湖南长沙县从业20多年的农村厨子刘建清说:“不少农村群众都爱讲个脸面。只要家里条件稍好一点,都会尽量搭配几个新鲜菜。蛇、鳖、花螺、牛蛙,这些高档食材,都不少见。但剩菜倒掉的现象少了。”
新型攀比之风值得关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操办红白喜事也有了很多新变化,在为古老传统注入新内涵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新的攀比之风。
“以前流行在县乡有线电视台点歌,县里一首歌两百元,乡镇一首歌三五十元,点的歌越多越有面子,有的农户办喜事一点几十首。”长沙白领曹志对记者说,在他的老家湖南石门县,现在农村群众操办红白喜事,亲朋好友还流行“送拱门”“送气球”,拱门气球越多越喜庆。
“不是不可以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东西也是新民俗,但是一旦陷入攀比讲排场,就变了味道。除了要杜绝餐桌铺张浪费,农村红白喜事的这些新浪费现象也值得关注。”曹志说。
在湖南省宁乡县,舞龙灯成为近年来办丧事中兴起的“新节目”。“一场龙灯的基础费用在3500元左右,还要在一些重点时刻及时‘打赏’,加起来要花去四五千元。”宁乡县大成桥镇一位村民说。
八项规定出台后,各地对党员干部的红白喜事宴席数量有了限制,但却出现了一些变通的做法。在粤北某山区县,一位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先生讲述了他自己的经历。“我的父母都是公务员,所以我去年结婚时摆宴席受到严格限制,但亲戚朋友实在太多,不请谁都不好,最后只好分三次摆酒,一次在县城里,一次在我老家,一次在老婆娘家。”他说。为了让三次宴席的数量都符合要求,在县城里摆酒时,王先生租用了4辆大巴从老家把部分亲戚接到县城里吃饭。“浪费和折腾是肯定的,但一辈子就这一次,不这么干似乎没面子。”王先生说。
乡村移风易俗需加强引导
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在乡村熟人社会里,政府的引导、党员干部的示范,对形成农村婚丧嫁娶节俭之风至关重要,抵制农村宴席浪费需从制度上推动,观念上加强引导。
湖南省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谁家有芝麻大点事情,方圆几公里的乡邻都清清楚楚。操办红白喜事时,亲朋好友都聚在一起,在传统面子观念作用下,不少农村群众极容易出现攀比心理。
“农村移风易俗,单靠农村群众自发力量,过程很漫长,效果也不一定明显。党委政府虽然不宜直接介入,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可以协助村民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发动乡贤进行劝诫引导。”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授李萍说。
粤北某山区县乡镇的一位公务员说,身边有的公务员同事每月工资就2000多元,办一次婚宴就要亏五六万元,铺张办婚宴实在是沉重的负担,但却被当地的观念裹挟着,为了不成为“另类”,不得不大举借债办婚宴,打肿脸充胖子。“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应在婚丧嫁娶的事情上带头落实节俭理念,以实际行动推动农村观念逐步改变。”
相关链接:
海口交警高德地图发布大数据 助你清明出行走得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