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8年来建设完成5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五位一体”建村寨 文旅结合助脱贫
■ 本报记者 金昌波 通讯员 赵浩
从儋州市那大镇出发,沿307省道往东行驶,进入兰洋镇不久,在路旁会看见一个宝塔状标识,塔身绘满黎族特色图案,中间写着“南罗村”三个红色大字,这是一个别具特色的黎族村寨。
“我们村变化可大了!”南罗村村民邱立波说,去年,南罗村被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获得政府资金支持,村里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建起了休闲广场、运动广场和文化图书室,整个村庄焕然一新,但又保持了黎族特色。
而在鹦哥岭山脚下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罗帅村,正为即将到来的清明小长假作最后的准备。每到周末或者假期,载着游客的大巴车、小轿车、越野车就会成群驶入这个藏于深山的美丽乡村。曾经破旧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休闲度假的胜地。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罗帅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无论是黎族特色鲜明的南罗村,还是端起生态旅游“金饭碗”的罗帅村,都是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缩影。海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如何让民族特色在保护中实现长足发展,扮靓山乡?海南探索走民族文化旅游强村之路:自2009年起,我省启动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改善少数民族同胞生活条件、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有力载体。
海南经过不断摸索,结合全省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方向逐渐清晰:特色民居、特色文化、生态环保、民族团结、特色产业“五位一体”。
特色民居,是一个村庄给人的第一印象。8年来,全省新建及改建黎族、苗族风情元素的特色民居3323间,建成一批民族文化博览馆、黎族苗族风情展演场所。
特色文化,直观体现着民族的内涵。海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我省拥有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项目12项,省级项目33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态环保,是发展中要坚守的底线,说到底就是“不砍树、不占田、做生态文章”,在改变村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保护了原有生态,又让村民从生态中受益增收。
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部分黎族、苗族村庄,依托互邻而居的特点,每年都开展联谊活动,加强民族村庄不同民族之间的来往,村民亲如一家人。
特色产业,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支撑力。各市县按照“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思路,扶持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种植绿橙、芒果、瓜菜和养殖黄牛、山羊等种养业,以“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使一个个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特色产业生根发芽、增收致富。
村庄更美了,腰包更鼓了,生活也更舒适了——这是如今海南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百姓的共同感受。记者从省民宗委了解到,截至目前,我省已建设完成5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还将选取自然条件较好、旅游功能较为齐全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庄作为重点,建设至少10个特色村寨,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加持续稳定的脱贫增收能力,实现可持续脱贫。
相关链接:
海南明确目标:农村残疾人家庭到2018年实现脱贫
海南出台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 大力发展就业 创业产业扶贫
图视|看海南脱贫攻坚首战成绩单:百个贫困村出列
海南:政府“钱袋子”今年怎么花 着重保障脱贫攻坚等
2017年海南全力脱贫攻坚 确保年度18.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