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4月5日消息(记者 光明)“与其过多的人为设计,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在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俞孔坚看来,美舍河治理过程中必须实施“最小的干预”、“让自然做功”, 摒弃固化河岸的传统模式,转而建设生态河岸和湿地。通过最少量地改变原有地形、植被以及人文痕迹,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进行生态治理。
亲水栈道将不同环境“串联”起来
美舍河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正加快推进,“让自然做功”理念已成为共识。恢复水域植被,拆除人为添加的“三面光”设施,让河流水体重现自然风采,正在逐步实现。记者近日在美舍河长堤路生态修复示范段现场看到,两岸的硬质护坡已被破除,整个河岸看起来往后移了很多。腾出的空间上,新修建了亲水栈道。红树林苗已栽种在河道两侧,这里的水体盐度适合种植。
“保护自然的最少干预并非是简陋的设计,而是对水生态系统的理解,对自然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对健康美学的发掘和对文化遗产的保留。”在俞孔坚看来,水是流动的,人也是流动的,人应该随着自然景观的流动而流动。自然的环境很丰富,且十分多样,有林地、草地、湿地及人工改造的花园。应在不改变环境、不破坏地形、不砍一棵树的前提下,通过人的流动、人类的活动将不同环境“串联”起来。美舍河长堤路生态修复示范段,主体工程就是让河流水体重现自然,一条亲水栈道将不同环境“串联”起来,做到了“最小的干预”。
“河漫滩不要去动它,野草也不要去动它,在这种意境中,轻轻的坐上当代城市人所需要的一条板凳。”俞孔坚说,这种板凳它最宽也就1米多,最窄的可以60厘米,它可以让人躺下来休息。同时晚上是亮着灯光的,人可以沿着一条板凳,融入到周边的环境中。很简单,但这恰恰是城里人所需要的。
造浅滩树岛形成更健康生态系统
2002年秦皇岛开始治理汤河,对河道进行渠化、硬化,但这却让水系与土地以及生物环境相分离,导致水污染加剧。为此,俞孔坚团队在保留自然河流的绿色与蓝色基底、最少量地改变原有地形、植被、在“红飘带”中预留动物通过的通道等基础上,利用原有的场地要素进行设计,体现场地精神同时也最大限度节约工程费用,使汤河公园实现了华丽转身。
在白鹭飞舞中,海口美舍河的生态修复也已经初见成效。俞孔坚曾经展望过河流生态修复完成后的景象——岸上树木、河中水草,鸟儿欢鸣、鱼儿嬉戏……如今这一目标正在逐步实现。记者近日在美舍河湿地公园凤翔段看到,在凤翔湖与乾坤湖的堤岸处,挖机正在进行破堤作业,打造浅滩和树岛,堤岸的岸线面积看上去增加了不少。
俞孔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把原来的堤岸做成小块状的浅滩或树岛,这里的水草包括水生的植物就有了更多的生长空间。鹭鸟、鱼、蟹等生物也有了更多的觅食空间。”他介绍说,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河边滩涂湿地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从提供栖息地到污染物去除、洪水存储,以及微气候的形成。他认为,应该将栖息岛、岸坡和缓冲带等横向边缘效应,实现在城市环境中。对鸟类栖息、筑巢以及对鱼类繁衍、觅食、躲避、洄游等过程的保护,设计过程都尽量不要去扰动原有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换活动。如今相关公司正通过种植生态水草,投放鱼、螺、贝等,打造自然生态循环体系,使美舍河具有水体自净及动物栖息双重功能。
实施一定的生态工程措施,营造基础环境后,“让自然做功”,以水为媒介开启自然系统自我修复和完善功能,这是俞孔坚倡导的方向。他说,美舍河的生态修复过程中,通过人工措施创造栖息的潜在环境后,依靠的仍然是自然修复功能。凤翔湖与乾坤湖的堤岸处水、滩、岛三方面构成,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形成更健康的生态系统。
相关链接:
“大脚革命”的海南实践 俞孔坚与海口城市更新之缘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