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到南,湿地生态修复城市星罗棋布,而一种反思工业化城市建设模式的新概念贯穿其中,这就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如今,在海绵城市核心理念的推动下,海口的水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修复和城市品质日益提升。
记者 陈延鹏
三大策略支撑生态修复
“海绵城市建设关键在于三大策略:消纳、减速和适应。”俞孔坚说,海口是典型的的滨海、滨江城市,本应具备自然的消纳功能,更不会出现城市内涝的情况,但我们看到的是一下大雨就内涝。归其原因,和过去传统的建设模式无不关系,过多的钢筋水泥和人为干预,让这座城市裹上了一双不透水的“脚”,失去了自我调节的功能。
上述三大策略正是俞孔坚海绵哲学的集中体现,它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形成“源头消纳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末端弹性适应”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与常规的水利工程和雨洪管理策略的集中快排、严防死守策略完全相反。
消纳、减速与适应构成生态防涝工程模式,可系统解决内涝问题,这些传统智慧包括千百年来被成功应用于农田水利中的基塘系统和陂塘技术。所以,海口的海绵城市建设,将是一种人与土地、人与水的生态关系的回归,并不需要“高技术”和大工程,完全通过分散式的工程途径来达到生态修复效果。
大脚美学打造生态文明样本
提到海绵城市建设,不得不提到三亚。三亚居民都知道,就在几年前,迎宾路市公安局路段、凤凰路一中路段和下洋田路段以及金鸡岭等多数路段,同样是逢雨必涝,人们只能等积水消退才通行,此外,三亚河水体、三亚湾海滩以及一些山体都存在着人为原因造成的生态问题。
鉴于此,当地政府下定治理决心,科学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把过去的“小脚”式规划和建设思路扭转为充满自然生机的“大脚美学”理念,对整座城市展开了一场生态修复。结果,不仅消除了内涝和环境问题,还成功打造成了生态文明的样本。
如今,三亚湾海蓝沙白、椰影婆娑、三亚河红树繁茂、白鹭成群、东岸湿地公园水流蜿蜒、绿草成茵……
让自然回归理念找回城市记忆
在很多老海口人的记忆里,数十年前,海口的自然水系十分发达,除了南渡江、美舍河等大河穿流而过外,还有鸭尾溪、水巷口、红城湖和白水塘等众多大小溪流和水塘。“以前的水巷口可以走船,鸭尾溪可以捕鱼,红城湖是一片稻田,秀英区有很多自然形成的小水塘。”现年82岁的龙舌坡居民林大爷回忆道。
俞孔坚表示,海绵城市回归自然的建设理念,正与人们对海口这座城市的记忆相呼应。接下来的治理中,将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态技术,来解决海口各种与水相关的问题,通过最少的干预形成生态海绵,从而净化水体、缓解城市内涝,保留城市记忆,以及为周边居民提供休憩空间。
俞孔坚强调,美舍河是海口绿色生态基础的廊道,通过美舍河治理,将带动整个城市的治理和更新,未来的美舍河将变成一条有生命的河,人们会来休闲散步,白鹭飞来捕食鱼儿;同时还将是一条流着着金子的河,周边的土地升值,给海口带来无形的收入……而这只是未来生态海口的一个缩影。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点赞海口美舍河:将水体治理融入生态修复
海口开展生态修复义务植树活动 2000人为宝岛添新绿
河道恢复自然生态 市民称赞海口美舍河治理亲水惠民
美舍河"水清岸绿" 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生态海口
海口生态治水不能就水治水 新思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