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国家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历时5年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发布。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其中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共708.4149万件/套;建成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建立“文物身份证”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此次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
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
为做好普查,全国成立3600个普查机构,共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12.45亿元经费,调查102万家国有单位,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其中完成登录备案的国有可移动文物2661.0907万件/套。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介绍,通过对普查结果统计分析,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呈现出资源总量庞大、收藏体系多元、收藏主体集中、文物类型丰富、文物数量快速增长等特点。
据介绍,北京、陕西、山东3省市登录文物数量超过500万件,河南、山西、江苏等15省区市超过100万件。
值得注意的是,普查期间,全国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共708.4149万件/套。记者了解到,增量主要来源于两类单位,一是一些博物馆、考古所等文物单位对历史上囿于保护条件所限封箱保存的藏品进行了全面清理、登录;二是众多各行业的国有单位和宗教场所通过普查认定,发现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其中,故宫博物院新登录一批重要甲骨文物,社科院考古所整理登录的考古出土文物超过10万件,山西省运城市青龙寺发现完整的《永乐南藏》经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认定各类文物数万件,新疆认定2万件反映生产建设兵团历史的文物。
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身份证制度
普查的同时,还建立了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身份证制度。此次普查采集了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建成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数据总量超过140TB,全国文物大数据体系基本建成。普查按照统一标准为每件文物赋予永久、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建立起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关联一体的“文物身份证”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管理。
有人疑惑,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本就应该登记保护其收藏的国有文物,为什么还要花费如此人力物力进行全国性普查呢?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文物局2001年至2010年联合财政部开展文物调查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共完成166万件/套馆藏珍贵文物信息的登记。但这些仅仅限于文物系统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实施范围和对象有限,我国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总体情况不清、家底不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摸清我国可移动文物家底,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条件下社会公众对文物工作的必然要求和期待,也是文物工作及管理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
通过网站逐步向社会公布文物数据
普查还对收藏单位情况、文物保管条件等开展了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保管条件亟须改善,专业人员匮乏。大多数基层单位保管条件差,库房面积小,柜架陈旧,文物得不到妥善保管;全国平均每名保管员保管文物2290件,基层保管员兼职现象普遍;文物保护修复设备不完备,修复技术人员缺乏,难以满足文物保护需求。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未定级文物占55.97%,亟须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区分等级和建档,明确管理责任。
国家文物局表示,将重点推进落实保护责任,提升保护能力,积极支持各地将普查中新发现认定的文物全面纳入保护范围,予以政策支持,改善收藏单位文物保存环境和条件,加大预防性保护和修复力度。
记者了解到,此次普查还建立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网”(kydww.sach.gov.cn),已公布223882件/套文物数据,计划逐步公布100万件文物数据。各地向社会公开的文物资源信息超过228万件。(记者郑海鸥)
相关链接:
建一流品质省会都市圈 海南优先推进海口国家新区建设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