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是民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抢救散落在祖国大地上的民间文学“遗珠”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7-04-09 15:41

    【抢救“失落”的民间文学】 

    编者按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是民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民间文学既是伟大的,同时又是脆弱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民间文学面临着严峻的冲击。近年来,民间文学的整理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被列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级重点工程。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动力,为当代中国人寻找文化烙印,为子孙后代留下文化土壤,抢救民间文学的工程正在进行中。

  民间文学再不抢救,今后就没有了

  ——邱运华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

  光明日报记者 郭超

  一部囊括中国百年来民间文学集大成之巨献《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日前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宣布正式启动编纂。未来8年,来自全国的专家将把数代文化工作者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整理成书。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如何抢救散落在祖国大地上的民间文学“珠宝玉石”,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

  优秀传统文化根在民间

  民间文学包罗万象,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谚语、歇后语、谜语、民间说唱等,里面蕴含着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表达形式。邱运华认为,整理和传承民间文学,有着三重重要意义。

  第一,民间文学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千百年来,中国既有优秀的文人传统,又有丰厚的民间文学传统。历史上和当代的许多大作家,都是喝着民间文学的乳汁长大的。民间文学为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这种文化基因是任何其他东西不能替代的。

  德国在启蒙运动时的一个重要举动就是发掘自身的民间文学遗产,以此来证明德国文学是有根的。正是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歌德才创作出了《浮士德》。一个民族的文学如果离开了民间文学的滋养,就是无根之木。

  第二,民间文学是塑造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民间文学所蕴含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价值观、审美趣味等,参与了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过程。

  第三,民间文学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供了原创性的精彩文本及样式。在与世界各民族交往中,观音、妈祖等中国民间文学中的神话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符号。民间文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也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

  把握千载难逢的机会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第一次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一篇重要文件。邱运华表示,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列入其中,这既说明了民间文学的重要性,也说明整理民间文学的迫切性。

  “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民间文艺受到的冲击最大,面临的困难也最多。”邱运华说。5000多年来,中国都是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传统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社会的根基在逐渐削弱,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民间文学所立足的土壤缩小了、脆弱了。民间文艺的传承人和受众都在逐渐萎缩。这些都给民间文艺的传承带来了极大挑战。

  民间文学靠人们口口相传,对于人的依赖性强。一旦传承人不在了,美好的故事、言语、长诗、史诗也就没有了。如果我们不记录、不抢救,几十年后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皮影戏,也没有人再吟唱《格萨尔》了。邱运华认为,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可谓恰逢其时。

  从数字化到“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

  2010年1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6年时间积累了8.78亿字材料,涉及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小戏、宝卷、叙事长诗、史诗等类别。数字化工程第一期完成,验收受到很好的评价。第二期正在进行,这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出台了。“我们以此为基础,申请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民间文学遗产。将成果印成书,做出1000卷,每卷100万字。同时做好数字化工程和出版工程。将20世纪到21世纪初期的民间文学遗产收集齐。”邱运华说,选择的标准必须是优秀的民间文学,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那些守旧的、与未来文明进程不相适应的作品不能进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

  邱运华认为,民间文艺关键在人。民间文艺家协会联系8000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实施“活化工程”,提高他们工作的社会地位,让他们站在社会文化舞台之上,凸显他们的意义。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实施这项工程,中国文联成立了领导小组,统筹规划项目实施,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带头,书记处书记负责具体执行。同时建立学术委员会,请德高望重的专家担任学术委员,确立学术体例和科学规范。并成立编辑出版协调委员会,协调学术管理、编辑出版、具体操作规范,三个机构相互配合,行政、学术、出版工作同时推进。

  “今年的主要目标就是制定规则,把出版工程的规则方案制定起来,建立学术标准、编辑出版标准、工作程序,为后续的工作开好头。”邱运华信心满满。

  村村都有“讲古”人

  ——“中国民间故事之乡”光泽县传承民间文化

  光明日报记者 高建进

  “今天我们讲《富屯溪的故事》。”4月4日清明节,福建光泽县华桥乡增坊村里举办了一场“讲古”故事会。村里的退休老教师郑选平走上台来,绘声绘色地开讲了。

 

  走进地处闽北的光泽县,街头巷尾,农家院落,总是能看到三五成群的人们,围坐在一起,侃侃而谈,有的讲民间传说,有的说社会新鲜事,讲者声情并茂,听众听得津津有味。这就是“讲古”,是光泽当地人的一个重要文化习俗。

  光泽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这里约有4000年的人类文明历史,是闽北文化的古摇篮,也是福建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独特的地域,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这里传承久远的“讲古”文化。

  光泽县文联副主席王建成说:“我们这里的‘讲古’,就是通常说的讲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世代传承。”据了解,光泽县蕴藏的民间故事多达3000多个。这些有着不同情愫、不同内容的故事或滋养美好的心灵,或鞭挞顽劣世态,给人以启迪和警醒。2016年10月,光泽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定为“中国民间故事之乡”。

  光泽县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高才保告诉记者,为了传承好“讲古”传统,2013年,光泽县成立了“故事会”领导小组,选定该县寨里镇作为全县“故事会”试点,确定崇瑞村等5个村为故事村。

  为了挖掘传承“讲古”这一文化瑰宝,让故事成为城乡传播正能量的载体,近年来,光泽县开展了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故事会”活动:一是挖故事,收集整理流传于民间的历史神话、传说掌故、红色革命故事等。二是写故事,进行民间故事的整理工作,撰写传统故事,同时撰写新故事。三是编故事,编辑出版《光泽故事会》杂志,目前已经出版了13期。四是画故事,在全县8个乡镇的85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开展文化墙(长廊)活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是讲故事,全县陆续开展上百次故事比赛,同时还推出“光泽故事会”广播电视节目,邀请“讲古”人在节目中定期开讲。

  伴随着一位位乡亲走上讲台,一个个带着泥土味的“故事会”走进了社区、农村,也让身边的真人真事、好人好事得以“广而告之”,促进了乡风文明。一位坪山社区的干部说:“社区居民听了故事,小区邻里和睦,相互帮助蔚然成风。”

  “民间故事养活了我的灵魂”

  作者:一苇 光明日报记者 吴春燕整理

  编者按

  近日,由冰心儿童文学奖得主一苇整理重述的中国传统民间童话故事结集《中国故事》正在网络上众筹,引发不少网友关注。一苇本名黄俏燕,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一名乡村教师。2010年开始,她暂时放弃个人的文学创作,开启中国故事重述工作。经过6年工作,一苇选定中国根源故事300个,本书收集了81个她重述的故事。一苇说:“民间故事养活了我的灵魂。”

  为什么我想到要为中国孩子建一个中国故事库?这要追溯到我的童年。我是中国故事和唐诗喂养大的。

  小时候,我是一块“扭纹柴”,总要哭闹。我的祖父眼睛接近于失明,无法到田地劳作,只得在家带孩子。为了把我稳住,祖父说:“阿燕,不要哭,我给你讲故事。”故事里另有一个世界,非常神奇。我被迷住了,渐渐安静下来。

  2004年岁末,我去东莞市图书馆借书,顺手借回来一本《中国民间故事选》。我想要重温祖父讲过的故事,重温故事里那些迷人的情景。然而,我没能找着那些故事。那本书做得粗糙简陋,故事大多只有个梗概,干巴巴没有细节,字句读着毫无趣味。我老公也拿起那书,读到《牛郎织女》,他皱起眉头说:“好端端的民间故事,给整成这样,又土,又呆,又是大道理!”

  我老公是个地道的“愤青”,他给我指出了此生的伟大事业:“黄俏燕,我们小人物总可以做件实事吧——人家德国有格林兄弟,我们夫妻俩,不如学学他们,花个几十年,整理一部真正好的中国民间故事,怎么样?”我欣然同意,当即拟定书名,说等那书写好了,就叫《中国故事》。

  后来,我先生意外离世。我想起了先生让我整理中国故事这件事,或许我可以通过着手做这件事,远离那些悲痛的日子。

  于是我开始买书,每周上图书馆,每天在网上查找中国民间故事的资料。我读到钟敬文先生《中国民谭形式》,有45个中国类型故事,于是抄下来,做成我的第一份整理目录。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有了目录,就可按图索骥,一篇接一篇写下去。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记忆里魅力无穷的故事,我写下来竟会成为垃圾。

  我自卑得差点想要放弃。渐渐我发现,与格林兄弟相比,我讲故事的语言不地道,我笔下的故事未能呈现灵魂,也就不能打动人心。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开始专门针对一个故事做笔记,我抄下不同文本的精彩部分,慢慢揣摩,试着把故事的“鳞爪”整合起来,我再次述写它,发觉它在我的笔下活了过来。写好,我再次把《狗耕田》讲给孩子听,孩子被深深吸引。我一遍遍讲,每讲一遍,他都喜欢听。我再尝试给别家孩子讲,果然也都爱听。然后我做了最后的修整,《狗耕田》完成了。接下来,我以同样的方法,述写《燕子报恩》和《罗隐的故事》,写完我深感满意。就这样,我的《中国故事》,一篇接一篇写了下来。

  这件事进度很缓慢,有时候,整理一个故事,但是没能找到足够多的文本,我会暂时放下它,告诉自己应该静待机缘。我一再告诉自己,写得快,不如写得好。如果不能把此事做好,我写它做什么呢?

  2014年,我获得到西联小学支教的机会,我在班上设了一节故事课,抓住一切可以讲故事的机会。孩子最喜欢细节,喜欢如在眼前的动作描摹,喜欢绘声绘色的对话表演,喜欢真切有情的内心想法。小孩儿不爱听“小鸡崽哭着走回家”这样的概括叙述,他们要听“‘吱呜呜……吱呜呜……’,小鸡崽一边走,一边哭。眼泪‘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落在路边一坨牛粪上。”只要我这样讲,小孩儿就不会走开,他们会缠住我一直问:“后来呢?后来怎样啦?”

  我讲呀讲,然后写呀写。

  也是2014年,我读到了刘守华老师的《中国民间故事史》,这本书让我顿感眼界大开,我在书中读到更多地道的中国故事,我重新做了一份中国故事目录与框架。我顺藤摸瓜,到网上书店买下刘守华老师所有的书。我鼓起勇气给刘老师写信,刘老师真诚地回了一封信,并慷慨寄来他珍藏的书和资料。由此我得以与刘老师交流,获得专业而智慧的指引。

  自从开始述写中国故事,我只觉得如堂·吉诃德般独自一人面对虚空作战。我嘲笑自己“傻人骑劣马,独战大风车”。嘲笑过后,又继续发傻,继续写下去。孔老夫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每每感到虚弱难过,总会以这句话勉励自己。

  民间文学,我们民族的心声

  作者:王锦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调研员)

  中国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或称记忆文化遗产)是经过数千年创造并积淀的可贵文化财富,是民间信仰和价值观的审美体现。抢救、保护这些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现存民间口头文学进行深入调查和永续利用,是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江苏太湖流域是流传吴语方言民歌民谣的中心区域。吴歌这一小儿女口中的民间歌曲,一直保留着江南农民未经雕琢的自然形态和区别于职业艺人的母语本色文化传统和民俗形式,生动地记录了江南民众的生活和文化。除了常熟白茆山歌、吴江芦墟山歌以及流传于太仓、昆山、常熟等地的双凤民歌外,张家港作为特殊的吴语方言区,在民间至今仍活跃着多种吴地山歌。

  云南大量的神话、史诗、长诗,都是民族文化传统代表性样式或经典作品,并且与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如纳西族东巴、彝族的毕摩、哈尼族的贝玛、景颇族的董萨等祭司大多也是长篇史诗的记录者、讲述者、创作者和传承者。他们在民间节俗活动、礼仪庆典等场合演唱史诗,为史诗增添神圣、神秘、庄严、典雅的色彩。民间文学不仅解释着各种艺术形态(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的起源,而且为它们提供了基本的艺术素材、典型形象和艺术风格。云南是民间故事的“王国”,更是民歌的海洋,但“人亡歌息”“人亡艺绝”的现象还在不断出现。因此,采集、记录、抢救、传承民族民间文学,保护、培育、优化民间文化生态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新疆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历时20余载呕心沥血,从最初深入全疆各地收集整理原始资料到形成近400部的县卷资料本。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格斯尔》,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等系列成果图书,体现着新疆民间文艺的实力和突出业绩,为繁荣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新疆民协围绕民族民间文化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既展示了新疆民族民间文化的创作成果,也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在宣传新疆,歌颂新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优秀民间文艺作品反映出了劳动人民美好的精神世界,它寓教于乐,世代相传。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贯彻落实,以及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等文化工程与后续项目的陆续实施和不断推进,我们相信,民间文艺这朵烂漫的山花,必将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芳香。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08日 05版)

 

相关链接:

杨凤喜: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其实都是写自己
王蒙:文学不会消亡它对人精神的推动超过一切
夏云华文学创作座谈会举行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指南》助推文学出海

 

相关链接: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指南》助推文学出海
夏云华文学创作座谈会举行
王蒙:文学不会消亡它对人精神的推动超过一切
杨凤喜: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其实都是写自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一苇] [编辑:陈晓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