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的古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融了多元文明,尽管历经千年沧桑,其璀璨和辉煌依旧沉淀在沿线各国民众心中。
今天,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沿线国家兴起了“汉语热”,中国智慧、中国文化燃动了沿线各国文化的相识相知、交流互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文化为媒,一座民心相通的桥梁,正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搭建起来。
用汉语点亮“一带一路”
从古至今,通商先得通话。语言是沟通的载体,语言先行,才能打破藩篱,让文化直抵人心。
古丝绸之路璀璨的历史,无数次印证了这一点。从14世纪开始,就有外国汉语研究者,编纂了很多对外汉语教材,培养了一批会说汉语、理解中华文化的友好人士。
在他们的助推下,古丝绸之路商贸兴盛繁荣,人文交流源源不竭,绘就了一幅恢宏壮美的丝路画卷。
而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学习汉语正在成为一股热潮。汉语成为助推“一带一路”倡议的催化剂,成为加快丝路列车前行的润滑剂,更是联通丝路沿线民众心灵的文化桥。
在哈萨克斯坦,全国总人口才1700万,到中国留学,学习汉语的就有1万多人。
在俄罗斯,汉语专业大受欢迎,就业情况良好。据当地人士介绍,很多俄罗斯家长认为,学好汉语等于有了“铁饭碗”。
在巴基斯坦,一位名叫马丁的学生,自学汉语之余,还别出心裁,办了家汉语幼儿园。当地孔子学院的老师说,汉语学得好的巴基斯坦人,常常被当做“香饽饽”招进中国公司。
在很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合作开展的汉语教学活动已开花结果,很多人从事和汉语相关的工作。
……
“海行靠舟,陆运需车”,语言看似最“软”,却是思想之舟舆,不仅“达意”,还能“表情”,可以“通事”,更能“通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唐兴全说,“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基础,在于语言沟通和文化认同。
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无论是铁路、公路、能源领域,还是商贸合作,都需要大批通晓中文的人才;在中白工业园区,中国企业能得到很好的中文服务,甚至白俄罗斯还把汉语纳入当地“高考”课程……
“一带一路”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汉语不断国际化的过程。让汉语之花,在“一带一路”上绽放,让汉语距离国际化语言越来越近。
让文化燃动民心相通
语言通,则文化通;文化通,则民心通。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曾说,文化是一国的气质,是一国的颜值,是让人着迷的东西。古语有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文化人、以德服人,方能成其久远。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中国的哲学思想更是魅力无穷,充满智慧。其中的很多精髓,指引着丝路精神从历史走到今天。
中国儒家传递“和”文化,讲究“以和为贵”、“以和为美”、“以和为先”。因此,中国反对任何国家通过武力实现自身发展,“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中国儒家经典《礼记》描绘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梦想。
而今,中国以首善其身、兼济天下的大国胸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正道。
“和则强、孤则弱”、“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华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和而不同、多元包容的价值观,奠定了“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思想精髓,得到了越来越多沿线国家民众的共鸣和认同。
除了哲学思想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功夫、中国美食、中医,甚至中国春节……这些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符号,渐渐深入沿线国家民众的心中;《习近平治国理政》等中国书籍畅销海外,《甄嬛传》、《琅琊榜》等中国热门电视剧赢得外国民众青睐。
“一带一路”建设推进3年多来,各种艺术节、旅游年、国家年等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深入。从政府层面,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318个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执行计划及互设文化中心协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11个中国文化中心。
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为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贡献着“中国智慧”,为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交敞开中国怀抱。
相关链接:
东日本汉语教师协会举办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纪念演讲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