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谣言占45%,是网络谣言不折不扣的重灾区。4月1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举行通气会,邀请农业部、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负责人就如何“多方联动,有效治理食品谣言”展开座谈。
座谈会上,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总结了食品谣言的四大特征:有意编造,别有用心;偷换概念,混淆视听;旧闻翻炒,刻意抹黑;戏谑嘲讽,负面传播。这4点可以说较完整地归纳了一部分食品安全谣言的共性。诚然,相当一部分已被证实的谣言都是某些人刻意为之的结果,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许多谣言之所以真假难辨,或在于有一部分科学依据,或在于有相应的事实支撑。对此类谣言,恐怕不能如某些学者所愿,单纯依靠“加大对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的处罚、追责力度”予以化解。
食品安全谣言极易扩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播者利用了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特别是食品这类与健康紧密相连的话题。为趋利避害,甚至那些拥有较丰富卫生安全知识的人,在特殊时刻也会抱着“防患于未然”的心态,加入抵制某些食品的阵营之中。谣言传播过程中,若不分青红皂白,草率动用行政力量,抓捕信息传播者,非但不能禁止谣言扩散,反而会让不少人陷入更深的恐慌之中。最好的例子就是2011年的“抢盐风潮”。当年3月12日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日本政府宣布“核能紧急事态”,随后几天,核反应堆不断出现爆炸,众多国家陷入核辐射危机的恐慌之中。彼时我国某网站聊天室中一嘉宾表示“服用一定的稳定性碘”可防止核辐射。随即全国各地开始陷入抢盐狂潮。如今我们可以冷静地分析碘不具有抵御核辐射的作用,但处于高度恐慌状态下的人们,更倾向于“姑妄听之”。值得一提的是,当全国各地疯狂抢盐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打击哄抬盐价的商贩,然而惩治行为并未立即奏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抢盐者看来,政府的专项整治行动恰恰表明碘盐已成稀缺品,这也就间接印证了此前传闻属实。
笔者举这一例子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政府打击不法商贩的合理性,而是意在表明,谣言归根结底属于信息传播问题,若单纯强调行政干预,不从信息传播角度理顺关系,终究是扬汤止沸。在抢盐风潮愈演愈烈之际,有学者表示:这是国人素质普遍不高的体现。这种将任何问题都归咎于国民素质的观点我们早已司空见惯,其实,在日本核电站爆炸消息传出后,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也有不少人开始囤积、抢购碘制品、碘药片等,人类对死亡有天然恐惧,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就因为它们常同死亡联系在一起。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如何应对呢?除了鼓励不同意见针锋相对地辩论外,没有其他选择。真理越辩越明,反之,谣言反而会被某些人奉为“真理”。只有自由争辩,才能将人们从盲目被动的情绪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意识地运用理性判断问题、作出选择。当充分的交流、辩论成为可能,即便无法达成定论,人们也可因此少些草率、多些冷静。
当个体处于群体压力之下,为增强自身安全感,他们大多会选择与其他社会主体相一致的行为或态度,这就是有名的“羊群效应”。打破羊群效应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逮捕几只传播谣言的羊,因为在谣言的漩涡中,每只羊都可能参与传播,只有让每只羊意识到自己能决断命运、拯救自己,让每只羊都不再畏缩不前,谣言才能不攻自破。所以相关部门除了要加大对谣言制造者的惩处力度,更应鼓励不同意见自由辩论,这才是消除谣言的根本之策。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