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曝光,在河北、天津发现了超大规模的工业污水渗坑,清晰的图片触目惊心,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应。目前,环保部已经到现场查看,并将对相关渗坑污染问题挂牌督办。(据新华社4月19日报道)
看到如此大范围的污水渗坑,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疑问:为什么有关部门没有发现这些问题,或者说,为什么任由这些问题长期搁置而不加以解决?
粗略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如此大体量的渗坑即使加了围挡,对当地有关部门来说,及时发现并不是难题,却非得等到媒体曝光才重视。这可能与当地有关部门得过且过的懒政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媒体披露的图片应是采用无人机拍摄的,这或许超出了当地基层部门的财力和技术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层的能力建设也的确需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
但是,超大规模的工业污水渗坑长期存在,背后还可能有一些深层问题值得警惕和深思。一是发现了不敢说。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排放污水,排放者绝不是平头老百姓,而是一些很有门路的企业老板。尤其是在小区域内,一些基层工作人员难以抵抗他们的“人情世故”。
二是发现了不想说。几年前就曾有关于污水渗坑的报道,污水渗坑被举报也不是一两次了,但有些基层干部怕追责,固守“瞒一时是一时”的老观念,一直不想把问题真相公之于众。
第三是发现了但短期内无法解决。处理如此大体量的渗坑,必然需要巨额资金。对这些巨额资金,污染企业可能难以承受,甚至可能不想承担;而对于当地来讲,筹措压力也非常大,只好一拖再拖。
要改变这些可能存在的尴尬现状,必须多方发力,共同应对。首先,要加大对基层的支持力度,不能一味地提要求、派任务,而应该致力于解决问题。比如,这些渗坑往往是无主渗坑或者难以找到主责者,需要基层政府兜底处理,而基层政府基本无力承担,对此需要加大财力支持。但是,对于客观具备解决条件,但主观不作为的,必须严肃问责。
其次,强化国家层面的督查,帮助地方发现问题,指导地方解决问题。相比而言,国家层面的督查在能力上有保证,可以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和技术力量,确保问题无处可藏;在态度上有保证,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人情网”的束缚,确保发现的问题不被隐瞒;在处理上有保证,可以调度各有关部门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第三,要重视媒体的监督作用,及时曝光久拖未决、性质恶劣的问题。一方面,媒体监督能够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形成有力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媒体监督也比较容易引起地方政府重视,有利于加快解决速度。此次污水渗坑曝光,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