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姜宁、祁登峰)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20日晚顺利升空。作为这次任务的飞控“神经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创新型号制度,开始高效备战即将到来的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
天舟一号任务总调度贺勇介绍,这次型号制度创新的成果,已经在天舟一号任务准备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联调备战的效能大大提升。
今年,中心将连续执行天舟一号和嫦娥五号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嫦娥四号、空间站工程等大型航天任务的准备工作,多任务并行推进已成为常态。
2016年12月,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完成后不久,中心大胆改革型号制度,在任务型号团队中推行管理瘦身、软件独立和操控集成。他们精简型号团队人员,进一步减少管理层级,明确岗位职能;成立全新的软件支持团队,集中研发面向操控人员的软件平台;组建任务操控团队,设立操控主任和操控工程师,实现专业化软件操作和流程控制。
新团队的组建彻底改变了中心以往软件平台“谁开发谁操控”的现象,实现了软件开发与任务操控的分离,大大提高了软件设计开发和任务联调演练的效率。
注入岗位负责人陈俊刚对这次型号制度创新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与其它航天任务相比,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工程的数据注入流程非常复杂,产品化实现非常困难。为攻克“数据注入面向操控人员”这一难关,他们连续奋战两个多月,成功研发出注入数据生成验证操作平台。平台利用友好的操作界面,大大提升了数据注入的快捷性和安全性。
“注入数据生成验证操作平台让我们清楚看到了软件独立和操控集成带来的效率提升。”天舟一号任务操控主任胡国林说。
对型号制度创新有着同样深刻感受的还有中心软件团队软件系统设计师郭岗。他说,“软件独立”让他们可以将更加先进的理念、更加充足的时间、更加专注的目光聚焦在软件设计和用户体验上。
谈起这次型号制度创新,中心主任李剑说:“型号制度改革是我们瞄准建设世界一流飞控中心目标创新发展的第一步。面对未来重大航天任务高密度发射和常态化航天器运管需求,飞控人必须打破传统思维,依靠创新实现超越。”
相关链接:
天舟一号迈出“器官再生”探索又一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