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记者李江涛)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空间微流控芯片生物培养与分析载荷”20日晚搭乘“天舟一号”顺利升空,开启了为期两周的在轨实验,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保障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健康。
本次搭乘“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生命科学载荷,是由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团队自主创新研制的,也是继2011年“神八”搭载和2016年“长七”首飞搭载后,北理工生命科学载荷再次遨游太空。这一高度集成化、自动化的实验装置,既要满足严苛的航天搭载要求,还要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全自动完成神经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在轨共培养、在线观测、在线生化分析并进行在线数据处理与传输。
研究人员通过与地面相同装置实验结果的比较,试图发现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神经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的新现象新知识。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保障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健康,既可以服务于载人航天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还可以服务于人类健康。
据了解,全自动多功能创新科学实验载荷装置是此次搭载项目的一个重要亮点。该载荷是一个集多细胞生物共培养、细胞影像分析、在轨在线样品处理和生化分析以及遥操作自动化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平台,完全由北理工团队自主研发,并形成多项原始创新技术成果。
相关链接:
天舟一号如何“太空加油”?读完秒懂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