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身份证给同学救急
海口一大学生背上3万元债
记者调查发现:虚荣攀比心理作祟校园贷成校园“害”
每天早上,海口某高校学生小陈就会被各种电话吵醒,电话那头的人反反复复提及的是“还钱”,甚至用上了威胁、恐吓字眼。小陈说,这一切,要从两个同学借身份证说起。据称,这两个同学以有急事,需要钱为由,用小陈的名义,通过“校园贷”借了数万元。记者徐培培实习生李鹏/文
同学借“证”他欠下三万多贷款
小陈的手机里,装满了各种校园借贷、分期平台APP,它们发来的账单信息显示,小陈每月要偿还的贷款有9笔以上,每月总金额在2500—3500元之间。但是小陈说,真正借款人并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同学小张和小左。因彼此关系不错,听到他们说有急事要用钱,于是小陈将自己的身份证,以及这些APP的注册账号、密码提供给了他们。
起初,小张借了5千元分18期偿还,小陈借了1万元分24期偿还。可后来,小张开始不停下订单贷款,小陈对此却毫不知情。他说,每次贷款下来会先打到自己的银行卡。每次钱一到,小张就告诉他,这是别人转给他的钱。
直到前一段时间,小左休学失联,小张不接电话,小陈这才反应过来,更改了贷款APP的密码,这时却发现自己名下已有3万多元的贷款。
警方介入
定性为“经济纠纷”
小陈的多名同学向记者透露,小张常夜不归宿,喜欢在外喝酒,花钱大手大脚。而小左之前更是因为赌球欠下不少钱。
对此,小左的父亲表示,他也找不到儿子,建议小陈报警处理,他们已经不想再管这个孩子了。而小张则说,自己不是用小陈的名义贷款,而是借他的钱用于买衣服等个人消费。小陈说,自己家庭条件也比较困难,一家人靠父亲的收入生活,自己一个月生活费最多1200元,根本负担不起这些校园贷款平台的高额债务。小陈决定向警方求助。
高校区派出所民警对此表示,首先,小陈是在知情的情况下,将身份信息借给了同学,并且小陈已经是成年人了,对借身份证给人贷款应有判断能力。所以,他们初步将此事定性为学生间经济纠纷。不过,民警表示,他们会联合学校帮助小陈找到小左和小张,协调处理此事。
虚荣攀比
催生校园贷“代理”
据民警介绍,他们从办理过的案件发现,不少学生在借贷前,很少考虑过能否还得起,也就是说,将法律意识和责任,完全抛在了脑后。
记者在大学城进行走访,发现学生们用校园贷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无外乎,都是虚荣心在作祟。“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想”,“女生优先,秒放款”等五花八门的广告,在桂林洋各高校宿舍门、厕所贴的到处都是。不少广告还在“招学生代理”。
据了解,这种在校大学生代理,利用自己学生的身份,在校内对校园贷平台进行更深层次的推广。在一名学生代理的朋友圈中,记者看到,他一人同时代理了多家校园贷平台。而这些平台对贷款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审核要求。这名代理告诉记者,大部分学生借贷基本上都是想换电脑、手机,或者需要钱消费但又不敢跟家里伸手。于是,就利用这些平台贷款。
心理咨询师
“校园贷”不便宜大学生要理性消费
记者粗略计算发现,“校园贷”放款快捷审核容易的美好外衣下,暗藏的却是高额利息。以小张和小左借钱的平台为例。小左一开始借了5000元分18期还,每个月应该还277元,加上利息共354元,这其中每个月利息就高达77元。而小张借了10000元,分24期还,每个月应还416元,加上利息515元,光利息就有100元。以此推算,这些校园贷平台的年利率则达到了24%。
海口经济学院教师,心理咨询师杨欢表示,大学生不顾自己的偿还能力多头借贷,并将贷款用于娱乐甚至赌博等,透支的不仅是父母的血汗钱,还有同学之间的信任。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倡导理性消费观念。
相关链接:
大学生信用安全意识待加强 警惕校园金融欺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