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舍河长堤路生态修复段绿意盎然。记者石中华 摄
工人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做基础加固工作。记者石中华 摄
湿地植被水陆相间,清清河水蜿蜒流过……随着美舍河湿地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的深入推进,海口正在大尺度地融入自然生态,日渐恢复的生态功能,让不再孤立的水体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座城市。
大自然的恩赐不但提升了海口“颜值”、留住了乡愁、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憩场所,同时也将河流两岸的人文古迹串珠成线,让这座城市以生态修复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面焕发出经济、人文、社会和谐发展的勃勃生机。
市治水办在国兴大道对工地污水周边管道进行摸排。记者张洋 摄
有机串联:将人文历史景点连成一线
“没有这次生态修复工程,还不会这样熟知海口。”24日,73岁的张大爷捏着地图沿美舍河走了一圈,先后来到府城、五公祠、省歌舞剧院等地,他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些人文历史景点竟沿美舍河串成一线。“退休后来海口生活20多年了,从未发现海口有着这么深厚的内河文化。”张大爷激动地说。
正如张大爷所说,美舍河不仅穿越了老城区,还将很多人文历史景点串珠成线,仅在国兴大道段1公里的范围内,就有省图书馆、省歌舞剧院、省博物馆等文化建筑。在中上游,还有千年古城府城紧邻美舍河左岸,以及具有海口历史代表性的五公祠;在下游,有文化体育公园及南洋文化建筑等。
从正在打造的美舍河生态景观廊道看,未来还将辐射到羊山湿地、沙坡水库等多个生态景点,这种生态修复理念,将让海口在城市发展中更好地践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进而更好地打造好海口文化名片。
工人在美舍河东风桥生态修复段种植红树林苗木。记者石中华 摄
多重效益: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目前,美舍河五个示范段生态修复工程效果已经彰显,园林起伏的美舍河湿地公园、绿廊成荫的滨河带、截污纳管后的汩汩清流及蜿蜒曲折的慢行配套设施,已然营造出一片宜人的生态景观,使得居民生活环境和文化品质得到极大提高。
“美舍河生态修复工程将为海口带来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多重效益。”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祁毅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舍河生态修复带来的直接效益当属环境价值和生态健康价值。
但文化和社会效益将更多取决于内河文化的挖掘和塑造,祁毅认为,重要的城市内河往往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纽带,会逐渐增强城市居民的自我认同感,同时在内河所在城市以外,内河也将作为城市名片带来品牌价值。
整治后的美舍河高铁沿线生态修复段生机勃勃。记者石中华 摄
提升“颜值”:生态廊道扮靓城市容颜
近日,在美舍河的东风桥生态修复示范段,工人种下一片片红树苗木,据介绍,栽种红树林是美舍河生态修复的重要尝试,目前还在现有林带基础上逐渐栽种更多本土树种,从而形成一个宽达数百米、长20多公里的生态廊道,打造成一条极具生态和景观价值的生态带。
经过连续的设计打造,沿着美舍河从南往北的五个示范段里,已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态景象,两岸植被绿意盎然,清澈河中鱼儿成群。治水专家们不禁感叹:美舍河正发挥着海口“绿肺”和“绿肾”的作用,并成为集景观、文化和休闲于一体的内河公园,让走过的人感到真正的放松。
“我们还会分批次地投放鱼苗和螺类等生物。”美舍河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张宇飞告诉记者,通过种植生态水草,及鱼类、底栖生物的适量放养,进一步打造自然生态循环体系,让未来的美舍河变成水草浮动、鱼虾漂游的生命河。
工人在高铁段河道中种植水草以净化水质。记者张洋 摄
留住乡愁:为建花园城市凝聚正能量
河水清澈、鹭鸟成群,阿婆在河边洗衣、孩童在水中嬉戏……过去的美舍河承载了太多老海口人的记忆,但在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美舍河的生态功能逐渐失调和城市雨污分流不彻底,人们昔日的乡愁渐渐消失。
美舍河生态修复工作中,除了控制流入河道的污水,还通过生态修复措施,提升水体自净能力。记者在美舍河生态修复示范段采访中了解到,中山南路美舍河上游段计划栽种近30万平方米的生态水草,另外,这些水草上还附着“控藻虫”等微生物,它们通过摄食水体中的蓝绿藻、浮游生物和悬浮物,提高水体透明程度,使得阳光照进水底,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这样不但能净化水质,还为接下来引入鱼、虾、贝等高级水生动物提供丰富饵料。
“女孩喜欢摘荷花,男孩喜欢抓鱼。”从小在府城长大的林先生对童年的美舍河记忆十分向往,他说,看到美舍河生态环境一天天地恢复,打心底感到幸福,因为这里有老海口人太多的乡愁记忆,虽然城市在变迁,但人们依旧渴盼留住这份情怀。
记者陈延鹏
(海口网4月26日讯)
相关链接:
“温柔”防涝显成效 海口美舍河治水“小考”获优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