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题:照亮学生成才之路——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向明
新华社记者 施雨岑
30多年前,他是医学院的“全优”毕业生,因缘际会成为当时人们看来“没出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
讲台下,他是一位2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至今行动不便的普通人;讲台上,他立刻脱胎换骨成为“发光体”,牢牢地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他引经据典、风趣幽默的讲授之下面目可亲。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向明。
他让思政课风靡校园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春日的午后,激昂的歌声从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传来,一阵热烈的掌声紧随其后——这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课堂,王老师兴之所至,给大家唱起了《国际歌》。大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同学们却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课。
“你信仰共产主义吗?对这个问题,大家可能有各式各样的回答。但如果我问,你想发财吗?恐怕大家的回答会空前一致。”在同学们的笑声中,王向明接着说:“其实,追求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的题中之意。但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决不是为了自己发财,而是立志为人类福利而劳动。只要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我们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努力地去做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我们就是在为共产主义奋斗!共产主义并不虚无缥缈,它就在我们身边。”
3个小时转瞬即逝,精彩的讲述让同学们意犹未尽。
“什么都不说了,只有一个字——‘赞’!”一名修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学生这样评价王向明的课。事实上,这也代表了大多数同学们的心声。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黄子翊眼中,王老师的课成为“畅销款”很自然。“他不回避同学们对理论的质疑和提出的问题,态度真诚;并且,他用事实和案例说话,教学形式丰富多样,从不刻板说教。”
“网红”课程是怎样炼成的?
每一个上过王向明课的学生,都会被他整段背诵经典名篇的激情深深打动。“语音、语调、语速几乎达到了专业水准,抑扬顿挫、感染力强。”曾经旁听过王向明授课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蚌珠评价道。
然而,没有人能想到,出生、成长在云南的王向明,是操着一口“云南普通话”走上讲台的。从小就要求“事事做到最好”的王向明立刻找来录音机,将自己上的每一堂课都录下来,课后一句一句地听,一字一字地纠正。不仅如此,他还找机会接受了专业培训,让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晰、有感染力。
现在,即使已经获得了学生和同行的高度认可,王向明却从来不敢说自己“教得很好了”。
“教学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学生从‘60后’变成了‘90后’,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更新。”为了保持与学生们在“同一频道”对话,在繁重的教学、备课任务之余,他“心里随时绷着一根弦儿”,注意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
于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听到用唯物史观分析《人民的名义》剧情走向,“舌尖体”的举例论证,还可以参加“毛泽东诗词朗诵和演唱会”环节。“无论是什么元素,只要对教学有益,我就把它加入课堂中。”他说。
照亮学生成才之路的灯塔
“思政课应对青年学子发挥什么作用?”
近些年来,王向明常常被问到这个问题。对此,他坚定地回答:“往小了说,思政课所教的内容,可以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人生智慧;往大了说,思政课则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不但要讲得好听,更要让同学入心入脑。”
为了这个目标,王向明秉持着“以真心真情真意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念,在思政课的讲台上一站三十余年。除了课堂教学,他还长期担任校党校教师,每年平均为本校及各高校学生上党课30余场,受众达上万人。
他像一座闪耀着希望之光的灯塔,照亮了无数学子的成才之路。在他和中国人民大学一批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带动下,思政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真做读书笔记在人大学生中蔚然成风,一批优秀论文和学术成果应运而生。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王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价值。”有同学在听课后深有感触地说:“王老师的授课,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前辈们雄关漫道的万里征程,苦难辉煌的历史画卷,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豪迈,让我们有了拼搏奋斗的动力。”
相关链接:
三亚加强水产品安全监管部署2017年伏季休渔工作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