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城街地处武汉新洲区城关,1905年建校的邾城街第一小学,是新洲区唯一一所百年老校。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镇,这所小学被4331名学生挤成了武汉市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小学,大大超过学校承受的3000人极限。4331名学生、70个班级分布在3栋各有4层的教学楼里,8点一到,70个班的学生走出教室列队,挤满每一条走廊。因学生太多上厕所都要进行详细分配,每天有保安站“厕所安全岗”。
看到这样的报道,真为这所学校的办学捏一把汗,这完全就是在走钢丝办学,稍有不慎,就会出重大安全事故。在笔者看来,对于这所小学,不能指望通过严格的管理,消除安全隐患,不能等出了事故之后再弥补——今年3月,河南省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就因学生如厕发生一起踩踏事故,该校就严重超标办学。眼下,必须追究当地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责任,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不能纵容严重超标的学校办学,要通过“回流”与分流方式,解决超大规模办学问题。
教育部要求完全小学不超过30个班,即一个年级5个班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规模太大,不但会有很大的管理难度,而且也很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特点是集中上课、集中下课,学生上课时,学校校园很平静,但一旦下课,就可能是“千军万马”。当学校规模超过校园的承载力时,就很容易引发严重安全事故。在发达国家,学校的建设都严控规模,当超过一定规模时,就必须分设学校。这是由学校的管理特点与教育要求决定的。
但我国的中小学办学规模,却并没有严格落实教育部的规定,尤其是在不发达农村地区,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办超大规模学校的思路。学校整体规模与具体班额远大于教育部规定的规模。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地方政府的理由是城镇化背景下,村民都想进城送子到城镇求学,像武汉这所学校,地方政府就解释,有一半学生来自农村。于是出现村(校)空,城镇(校)挤的问题。这一理由其实站不住脚,如果村小能办好,村民可以在村里就接受好的教育,会送孩子进城吗?村民送孩子进城求学是因政府把村小撤掉以及保留的村小质量太低。这是当初农村盲目撤点并校的后遗症之一。
再者,就是孩子进城读书,也不能就不顾规模限制,让原来的学校超负荷运转。政府应该加大学校建设力度。比如,武汉这所小学的学生数,是不可能由一所学校容纳的,应该再建两到三所学校,才能接纳。那么,为何地方政府不投入兴建学校呢?目前,不能只是感慨学校办学如此拥挤,而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不能纵容这种存有严重安全隐患的学校继续办学。乡村地区的城镇学校严重超标,与上级教育监管部门没有按办学规模规定严格监管,密不可分。
我国乡镇学校超大规模、超大班额问题,已引起国家高度关注。国务院要求,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班额。可怎么消除,很多地方缺乏具体的行动。消除超标学校、超大班额,有两条路径,一是恢复重建乡村学校,这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合理布局,同时,要重视对乡村学校的投入,而不仅仅是低水平维持,低水平维持的乡村校,无法吸引乡村学生回流学习。目前有的地方抱怨,就是恢复了乡村学校(教学点),可还是留不住孩子,这是因为这些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很差,只是装样子维持。二是做好城镇地区教育发展规划,在城镇地区根据适龄学生数新建城市学校,这方面,地方政府总以人口流入太快,城市教育发展速度跟不上来回应,但超标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够,不管是保留、办好村小,还是新增城市学校,增加师资,都需要教育经费。而一些地方政府发展乡村教育的“战略”,却是怎样节省教育投入。撤点并校,把孩子们往现有的城镇学校装就是最“省力省事”的选择。加强监管、督导,要求各地政府履行教育投入责任是一方面,但必须意识到,对于我国不发达农村地区,仅由地方财政保障教育经费,消除严重超标的超大规模学校,是很难完成的任务。而必须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省级统筹,并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才能解决我国乡村教育当前的难题。教育部应该会同各省,全面摸清我国城镇地区存在的严重超标学校,采取切实措施,明确中央、省、地方的责任,把学校的办学规模降下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