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南海边,有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特区,叫深圳特区。
柬埔寨的泰国湾畔,也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经济特区,叫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
柬埔寨首相洪森不止一次地说,“把西港特区建成柬埔寨的‘深圳’”。那么,这个柬埔寨的“深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与中国又有什么联系?记者日前来到西港特区一探究竟。
“饭碗”“发动机”“特区中的特区”……厉害了
俯瞰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张志文摄
碧波荡漾的泰国湾,海水晶莹又平静。柬埔寨西哈努克港依偎在海岸边。过往千年,这里的人们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简单说就是靠天吃饭。但从2008年起,当地人的穷日子“熬”到头了,中企的到来让这里迅速繁荣起来,成为整个西哈努克省乃至全柬埔寨经济的火车头。
走进西港特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崭新的厂房,宽阔的道路,有序的生产。曹建江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在现有的5平方公里区域内建设了160幢厂房,引入了109家纺织服装、箱包皮具等企业,其中94家为中资企业,1.6万当地人在园区工作。按照规划,特区面积最终将扩大到11.13平方公里,总入驻企业达到300多家,为当地创造就业8万—10万人。
可能有人会觉得,深圳多大啊,西港特区才十几平方公里,小巫见大巫不是?但比较一下便知,中国13多亿人口,柬埔寨1600万人口,大约只有中国的1/80。这样一比,西港特区之于柬埔寨的分量,可一点不比深圳之于中国来得轻!统计显示,西港特区2016年对西哈努克省的经济贡献率超过了50%,以至于西哈努克省省长这样评价西港特区——“西省人民的饭碗”“西省经济的发动机”。又因为西港特区是柬埔寨全国21个特区中最大、最成功的,所以也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
从丛林莽原到经济特区,中国改变了这里
下班后,西港特区的当地员工们骑着车,高兴地回家。焦翔 摄
你猜不到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整个西港地区人口才300多,目前的西港特区所在地是一片丘陵莽原。柬埔寨发展理事会秘书长宋金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港具备了道路、港口等一系列客观优势,但迟迟没有得到开发。翻阅史料可知,西哈努克港1950年建市,但因长期的战乱与动荡,直到1998年才真正步入和平发展期。西港真正开始爆发式增长,始于2013年。
2013年发生了什么大事?没错,“一带一路”被正式提出!谈到“一带一路”,宋金达非常兴奋:“当时一听到‘一带一路’倡议,我就知道这对柬埔寨是利好消息”,“我喜欢‘一带一路’是因为参与了‘一带一路’的柬埔寨将更加联通,加速发展”。事实证明,西港特区正是搭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起锚远航。
“十年前刚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那完全是不可操作的现场!”回顾园区初创情形,西港特区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蒋君仍然感慨不已。为了测绘场地,蒋君和几位同事在密林中披荆斩棘,手上脚上全是血印,顶着工具包涉水而过,还曾遭遇蚂蟥。历经艰难,2012年底园区初具规模,有了十七八幢厂房。
厂房的落成意味着就业机会的来临。“我们从附近招聘村民来工厂上班,发现他们的衣服几乎都有破洞,连女孩子也不例外,于是我们就自发地给工人们捐衣服。”蒋君说,当时村民们几乎生活在原始状态,没有水泥房屋,没有电线,没有自来水,“唯一与工业文明有关系的是屋面上那层薄薄的铁皮”。
但那是2012年的事情了。曹建江向我们展示了园区未来三至五年的规划图,上面有医院、学校、供电站,甚至还有整个柬埔寨都少有的排污处理厂。“既有就业,又有生活”,“中企将把西港特区建成整个柬埔寨最好的社区”。
当地人对记者说:“学中文,改变命运!”
默德朗乡小学学生在中国公司援建的电教室内上课。于景浩 摄
记者在西港特区周边的村庄里行走,发现一件令人称奇的事,那就是这些人中很大比例的人,居然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西港特区所在的默德朗乡乡长恩萨隆在接受我们采访时,道出了其中的秘密:“我们乡里几乎每户人家里都有人在中企工作。”整天跟中国企业打交道,会说中文就成了一项特长,学习中文也就成了当地的热潮。
陈秀丽是当地村上的一个17岁小女孩,她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辍学了,她的父母非常担心她未来的发展。当中企落成之后,陆续为当地人设立了中文培训项目。参加了两年的培训,陈秀丽基本能一说口比较流畅的中文,人生轨迹由此发生飞跃——成功进入一家中国沙发企业,在实习期就拿到每月350美元,几乎是当地人平均收入的两倍。半年下来,她承担了家里的水电费,以及弟弟的学费,他爸爸也有底气向银行借钱扩建自家的房子了。
像陈秀丽这样的例子,在西港特区俯拾皆是。记者后来走访了早已入园的中国森林木业公司,得知他们公司雇佣了650名当地人,就提起能不能找个会中文的员工来交流一下。没想到,公司总经理桑亚民一个电话,从车间里叫来了将近20个会中文的员工,整个会议室瞬间被挤得满满当当。
交流中,有一对姐妹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姐姐名叫陈安妮,年龄30多岁,在这家中企工作了五年,现在已经是车间主任(中高层)。据说,刚来这里工作时,她家情况特别差,每天都要挤着超载小巴来上班。但5年下来,她自己买了摩托车,又换了汽车,生活水平已然超出周围人非常远了。妹妹名叫陈林溪,中文说的没有姐姐溜,她是三年前在姐姐的带动下学了中文,并进入了这家中企,现在是一个车间里的班长。妹妹说得很直接,她当初学中文,就是因为中文好找工作。她还补充了一句,就是“中国公司对我们很好,我们在这里工作很舒服”。
姐妹俩的讲述或许就是中国在当地人心中印象的一个缩影吧——历史上,从郑和、周达观开始建立的友好往来,一直延续至今,中柬“信任如树”“是铁杆朋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全世界传为佳话,中国欢迎外国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的表态,更让这种发展变得包容、普惠、可持续,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可观的项目收益。以柬埔寨为例,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企业为柬新建、改造公路20条,总里程达2669公里,占柬埔寨国道总里程的35%以上;新建特大型桥梁8座;建成6个水电站项目,实施3个输变电网项目,基本支撑了柬全国电力供应……
这些实实在在的项目,真真切切的案例,成为当地人踊跃学习中文的天然动力。以至于有柬埔寨人直截了当地对记者说:“学中文,改变命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一秒世界工作室出品)
相关链接:
中国与柬埔寨国家地理信息产业签署框架协议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