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5月3日电
新华社记者程迪、周蕊
“五一”小长假前后,国内几起驴友遇险事故引发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来,“探险游”逐渐受到追捧,但少数驴友“任性”的旅游方式也给景区带来了额外的烦恼,有驴友不顾劝阻破坏遗迹,也有驴友不走“寻常路”遇险……违规“探险游”如何有效制止?被破坏的景区珍稀资源、高昂的救援成本谁来埋单?
“探险游”,还是“破坏游”“夺命游”?
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洞穴,往往成为一些驴友的青睐之地。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驴友涉险事故不时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探险游”可能成为一次“破坏游”甚至“夺命游”。
4月15日,3名浙江台州驴友擅自携带多样攀岩工具,在游览世界自然遗产地江西上饶市三清山时,在巨蟒出山景点岩体上通过钻孔、打岩钉、挂绳索等方式攀爬至巨蟒出山顶部,在岩体上钉入膨胀螺丝20个。
记者从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了解到,巨蟒出山遗迹点历经3亿多年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3人因涉嫌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被立案侦查。当地公安部门对3人采取了取保候审的刑事强制措施。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颜金红介绍,三清山景区仅2016年就有3起驴友遇险事故,2015年有5起。这些驴友绕过景区收费窗口,走人迹罕至的山路进入景区,这些道路多是山民曾经留下的,但因久不使用难以辨认,强行进入容易迷路。“其中,去年一起1人遇险事故发生后,景区执法大队、公安、消防、社会力量等共出动60多人搜救了两天才把人救出来。”
而个别驴友的行为对景区造成的影响几乎是不可逆的。江西省和上饶市相关地质专家分析说,巨蟒出山遗迹点是一个稳定性相对较差的花岗岩柱。3名驴友的行为对巨蟒出山岩体造成了一定的损毁。
户外不当探险 景区“闷头埋单”
频发的涉险事故、高昂的救援成本没能刹住少数驴友的不当探险行为。少数驴友私自探险、遇险求助、政府救援……这种情形在国内各大山岳型景区屡见不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对于这部分驴友的救援活动、事后追责、是否收费等方面,没有统一规定。大部分景区尚未建立有偿搜救机制,目前只能“闷头埋单”。
颜金红坦言,景区应急预案安排了50万元,每年都要花费约30万元用于驴友救援,这仅是用于维修和更新常规的救援设备,耗费的人力成本还没有计算进去。云南丽江老君山风景名胜区工作人员表示,除了驴友,也有个别游客无视景区一些区域禁止通行的标识,硬闯禁区出现险情,有时要出动数百人进行救援。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具有针对性的户外活动管理办法,难以明确个人遇险应承担什么责任。在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户外运动、野外旅行没有真正对口的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各种户外运动俱乐部、驴友自发组织处于无监管的野蛮生长状态。
另一方面,国内一些景区已开始探索有偿搜救制度,比如四川稻城亚丁景区就曾因此引发热议。同样受驴友青睐的四川九寨沟景区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去年,一些违规穿越九寨沟的驴友就被要求补票,并承担救援所产生的费用。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以“黑名单”制度约束
旅游专家、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分析说,驴友户外运动屡出问题的症结有多方面:一是驴友安全意识淡薄、户外知识缺失;二是组织机构准入门槛低,组织者专业技能有限,随意组队;三是行业内无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约束。
刘思敏坦言,目前我国公共服务还没有覆盖到所有角落,对全部有特殊要求的游客提供福利性质的救援不现实。
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但如果游客买了门票且走正常游览线路时遇险,景区就必须负全责,这时救援就不宜收费。
多位资深驴友俱乐部领队建议,可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于户外运动的管理法规,对商业性探险旅游的机构或俱乐部进行资质认定和管理,对于非营利性机构和个人从事相关组织活动,引入第三方机制进行引导。“如果措施得当,户外运动事故率是完全可以下降的。”
专家认为,景区应严格划定非探险区域,用增派人力、设置监控等手段防止驴友随意进入。“针对屡教不改的驴友,景区和旅游管理部门可引入‘黑名单’制度,让其为自己的过错承担应有的后果。”颜金红建议。
相关链接:
海口一项目施工方擅拆阻车石 被责令恢复原状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