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指导、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与新型全球化”青年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银行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加强风险监控。
需加强风险监控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相关周边市场,其中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基础较薄弱,地缘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对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银行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需加强风险监控。
潘光伟建议,中国银行业亟需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的全球风险防控机制。银行业要建立完善风险评级体系,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险评级进行动态跟踪,形成对外投资的风险地图;深化金融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共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积极建立跨国投资担保体系,一方面要用好现有的投资担保、保险体系,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建立双边甚至多边合作的投资担保机构,探索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构建完善的跨国投资担保体系,提升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缓释能力。
中国建设银行陕西分行投资银行部鲁臻认为,首先要推动多边国际投资条约的制订。其次,要完善金融风险调控机制。可以发挥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比如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成立金融稳定基金,以得到短期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相互间的金融监管合作,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建立高效的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金融风险预警体制,对跨国金融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综合管理。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在执行层面也需要有系统性的配套支持。中国民生银行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任亮表示,一是优化合作机制,促进交流发展;二是推进优势产能输出,加快贸易升级;三是大力推广PPP模式,撬动资本杠杆;四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布局立体框架;五是重视风险因素,积极拓展应对;六是金融机构应实施客户跟随战略,推进国际化发展。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区域广,所需资金规模大,所以在融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进出口银行战略规划部副处长缪林燕指出,首先是政策性融资供需矛盾突出;其次在传统融资模式下,“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有效需求难以释放:再次,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要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针对性和力度,理性看待“一带一路”的合作与融资性质,要发挥投资基金的撬动作用,扩大人民币的境外使用。对于企业,金融机构要为其“走出去”提供融资和融智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金融机构还可以借助自身的项目和客户资源,与行业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同时,金融机构之间也要加强合作,共享经验,努力形成1+1>2的效果,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优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记者彭扬 实习记者 姚瑶)
相关链接:
美国专家称不应错过“一带一路”合作机遇
专家:一带一路正影响和调整我国对外经贸格局
“一带一路”丰富中乌合作新内涵
王劲松:“一带一路”开启中捷经贸合作新局面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