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这是继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峰会、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之后,中国又一次重大的主场外交盛会,也是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就此主办的规格最高的国际会议。
“一带一路”自2013年提出倡议以来,近4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哪些里程碑式事件?它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着怎样的联系?专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系主任熊李力教授,为您独家呈现。
(一)“一带一路”从生根发芽到长叶开花的重要印记
人民论坛网:“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在沿线国家生根发芽,再到如今主办国际高峰论坛,其间经历了哪些重要的里程碑式事件?
熊李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的近4年里,中国和沿线众多国家共同努力,成功启动了很多项目,拉开了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序幕。其间,重大的里程碑式事件有:
一是“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2013年9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面向中亚国家发表演讲,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深刻阐述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
二是对“一带一路”的明确定义和阐释。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中国积极行动、共创美好未来八个部分,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阐释。
三是亚投行的成立,为“一带一路”提供金融支持。2015年12月,由中国倡议成立、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通过亚投行的成立,“一带一路”开始产生全球效应,“一带一路”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四是即将举办的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首次以“一带一路”为核心议题的高端多边国际会议,众多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首次在共同的机制平台上就“一带一路”进行最高层次的直接沟通,为“一带一路”提供更可靠的政策沟通保障。
(二)价值认同:“众人拾柴火焰高”
: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到国家之间的交流,价值认同,民心相通。您如何评价“一带一路”的发展趋势?
熊李力:就最基本的物质层面而言,“一带一路”促进了中国和沿线国家在贸易、投资等发展领域的互联互通,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但“一带一路”不仅限于物质层面的经济合作,着眼于更高的价值层面,“一带一路”代表着中国新型的发展理念。这种发展理念致力于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构建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已远远超越基本的物质层面,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价值层面的追求,即一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定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繁荣发展。“一带一路”代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导向。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凸显开放性,体现了一种兼容并蓄的合作理念。中国迫切希望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只有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才足以支撑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非常密切,“别人都在喝汤,独你一家吃肉”的发展模式难以持久。只有大家都有肉吃,我们未来才有更多的肉吃。说到底,“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一带一路”不是过去时,也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
人民论坛网:十八大以来后,中国提出并强化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请问“一带一路”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着怎样的联系?
熊李力:“一带一路”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非常重要的实现路径。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正确的义利观;三是互利共赢。以往的全球化在互利共赢方面有所欠缺,一些国家受益,另一些国家没有受益,而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没有受益。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一国的发展建立在其他各国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携手把蛋糕越做越大,每个国家分得的份额也就越来越多。归根结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着眼于世界各国共享和平与发展的外交。
人民论坛网:您如何看待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熊李力:“一带一路”既不是过去时,也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一带一路”正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未来尚有广阔的空间有待拓展。此次高峰论坛也是一个尝试,类似于微信上建立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群,这是第一次以群的名义召开全体群友大会。和微信上的群友聚会一样,如果群友们在会后仍觉意犹未尽,很可能由一次单独的会议发展为像APEC、G20那样的定期机制。如果各国领导人能定期就“一带一路”进行高峰对话,也就意味着“一带一路”进入了新的机制化发展阶段。
相关链接:
“一带一路”重庆篇 砥砺前行结硕果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