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日,在云南大理再次出现了一出辣眼睛的婚闹,一名新郎在自己大婚的当天,竟然被其同伴扒光了自己的衣服,随后新郎还被用一块破红布遮住了其下体的私处,之后被要求坐在一辆三轮车上进行游街示众。还有不少人拿起自己的手机拍照。
闹婚恶俗事件偏离了文明的轨道
让婚俗变了味
闹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本意是烘托婚礼的喜庆氛围,但是也不能太没样儿。近年来一些地方的闹婚行为显然已超出了道德底线,对闹婚进行了不恰当的发挥,如拿臭鸡蛋袭击新郎新娘,给公婆戴高帽子、拿墨汁涂脸等,原本一件喜庆的事,被折腾得大变味儿。
不恰当的闹婚行为长时间存在就该“治一治”了。闹婚行为太过度、太恶俗,轻则破坏公序良俗,重则越过法律红线,不文明的闹婚行为不能当作民俗看,而是借由婚俗进行的违反道德与法律的行为,即使没有违法,也向社会传递了某种庸俗的价值观。
是一种恶习甚至是违法行为
结婚是一生的大事,希望婚礼办得热闹些,是人之常情,适当地热闹一下,可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适当为难一下男方,增加迎亲的难度,以此表达对女儿的不舍等,这些都无可厚非。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的闹法,显然已超出了道德底线,对“闹婚”进行了不恰当的发挥,以至于“为难”变成了伤害,好玩变成了恶搞。甚至还存在恶意伤害当事人身体,甚至出现强奸、整死伴娘等极端事件,闹婚现场闹出刑事案件的现象时有耳闻。
闹婚恶习该整治了
恪守社会公德
人类进入21世纪,文明、道德、和谐已成为生活的主流,新婚“闹房”也应摒弃放肆的举动、粗俗的语言,注入与新时代相适应的音符。闹婚者让新郎新娘唱唱歌曲、猜猜谜语、谈谈恋爱的经过、说说今后居家过日子的打算,借此表达宾客们对一对新人互敬互爱的诚挚祝福,使“闹房”成为宣扬高尚婚姻道德的场合岂不是更好?
在举国上下文明、和谐、法制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闹洞房”这一传统习俗也应该与时俱进,讲究礼仪,注重文明,不能冲破道德底线,更不能触犯法律。希望每一位“闹洞房”者自尊自重,恪守社会公德,用文明的方式将美好祝福送给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新人。
需要自身意识的觉醒
婚礼陋习当弃,但一些寓意美好,形式感人的传统婚俗应进一步传承。比如寓意夫妻恩爱、感恩父母,授予“家书”等体现“忠孝诚俭”传统习俗不应丢失。但无论中国婚礼习俗如何变化,都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在不断变化的习俗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自身意识的觉醒以及正面引导,使婚姻文化健康发展。
移风易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每一位婚礼参与者都不要只做看客,不要一味起哄,因为那就是纵容。大家都应是监督者,在看到不文明举动时,要站出来加以制止。这样,才能逐步推动文明和谐社会风尚的形成。
政府有责任加以引导
闹婚闹得太过度、太恶俗,轻则破坏公序良俗,重则越过法律红线,不文明的闹婚不能当作民俗看,而是借由婚俗进行的违反道德与法律的行为。即使没有违法,也向社会传递了某种庸俗的价值观,政府有责任加以引导。
民俗由多年的共同行为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但当所谓“民俗”出现了某种不良的趋势时,政府的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不文明的闹婚行为的确到了该整治的时候了,党员干部应带头移风易俗,并通过制定村居民自治章程等方式,变事后惩罚为事前引导,防患于未然。
政府为“闹婚”加一道“紧箍”可以尝试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在“闹婚”习俗渐入歧路之时,政府不作为谁作为,相关部门不履责谁履责?大理州向病态“闹婚”宣战、矫正婚俗陋习,这是对社会风气的“扶正”,更是对管理责任的主动担当,怎么能说是管得太宽、手伸得过长呢?
从古到今,“闹婚”在各地都普遍存在。但是,传统习俗不能蜕变成“恶俗”,更不能成为某些人搞恶作剧、伤害他人的借口。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为“闹婚”加一道“紧箍”,又有何不可?
针对婚嫁陋习,中国各地正在开展“弃陋习,倡新风”活动。比如: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发出专题倡议书,建议全省居民婚事雅办,文明迎新娘、文雅闹洞房;太原团市委开通热线、微博、微信等渠道,邀请青年“吐槽”婚嫁陋习,同时,太原警方也开始对“午夜炮”行为进行严查;在贵州安顺,政府对接亲途中“砸鸡蛋”等不文明婚庆开展专项整治,并要求婚礼当事人在办理婚姻登记时签承诺书,同时,对不文明的婚庆行为从重处罚,不听劝导者通过媒体曝光等等。这些有针对性的地方法规都是对破解低俗婚嫁的新尝试,值得肯定。
(据湖北日报、中国江西网、东北新闻网、荆楚网等综合)
相关链接:
海口东半部地区3小时内或有雷雨大风 风力7-9级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