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蓉(右)在贫困户李述生家采访。
记者袁勇(左一)在卫家沟村村民张举明家采访。
记者郝红波(左)与贫困户宋克为一起种辣椒。
记者李万祥(左)采访65岁的老党员李寿林。
记者吉蕾蕾(中)了解村民春耕春种情况。
记者姜帆(左)在党湾村经果林基地向村主任杜兆刚了解该村情况。
记者曹力水(右)在贫困户家了解村容治理情况。
记者李华林(右)在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家中了解扶贫情况。
环境虽恶劣 脱贫斗志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吉蕾蕾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滩村报道:最低海拔3100米、坐落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最北边的上滩村,就是我驻村调研的地方。
从西宁出发,驱车前往大通方向,一路艳阳高照。半小时后,天空下起了绵绵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窄,水泥路也变成了砂石路。还在疑惑为什么对面来的车辆顶棚有积雪,这边的雨滴已经变成了雪花。
不知道过了多久,上滩村到了。打开车门的一刹那,清新的雪花扑面而来,感觉一下子从夏天穿越到了冬季。
上滩村居住着四个民族251户、1113人,有三分之一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村总面积约39.5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不足3亩,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由于地处偏僻,观念陈旧,受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限制,村民多以土地为生,兼放马,养牛、羊、鸡维持日常开销。
阴晴不定是上滩村最大的气候特征。听村民说,今年雨水特别多,春耕比往年推迟了近1个月,今年的收成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尽管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但上滩村人并没有失去脱贫致富的斗志。这几年,在家的壮大了牛羊养殖规模,在外的辛勤务工,再加上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目前上滩村正在进行的扶贫项目包括土地开发整理、人畜饮水改造、畜棚建设等,预计总投资将超过2000万元。上滩村第一书记周丹文表示,到今年9月底,上滩村不仅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必将为村子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积蓄后劲。
聚焦特困户 兜底政策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蓉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报道:我蹲点的五爱村位于陕西省石泉县南16公里处,区域面积17平方公里,有812户2812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137人。
五爱村三面环山,清澈的池河由东向西从村边绕过。初到这里,看到如此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村里一幢幢两层、三层的小楼房,呼吸着干净清新的空气,记者有些难以相信,这里竟是个贫困村。
直到来到居住在山里的农户家,看到了很多建在山坡上的土坯房、几乎没有像样家具的屋子、只能保证温饱的一点薄地,才切身体会到贫困的存在。
五爱村由原来的五爱村、龙口村和居住在山坡上的踊跃村合并而来。川道旁的五爱村交通相对发达,316国道和西康高速公路从这里经过,距离池河镇只有2公里。这些优势让居住在川道旁的村民们更早、更快获得了各种资源。而居住在山坡上的居民,山高路远,居住分散,多年来的贫困状况一直得不到改变。
如今,从省里到县里,从镇上到村里,扶贫干部们想尽办法,带领贫困户走出困境。房子破旧难以居住的,池河镇建起了整齐的安置楼房;没有产业只够温饱的,驻村工作队依托党支部,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解决收入问题;因病因残没有劳动能力的,由政策保底发放“五保金”“低保金”。
党建开新局 摒弃等靠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姜帆贵州省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报道:贵州省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属丘陵山区,这里依山傍水,资源丰富,民风淳朴,304省道横穿境内。我蹲点的党湾村距离集镇5公里,距县城32公里,总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6763.8亩,有1742户,8136人。
半个多月来的驻村入户调研,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村干部、驻村干部都很忙碌,从早晨奔波到深夜还干劲十足。他们说,要落实的事实在太多了。在这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扶贫攻坚的主力军。在党员干部的引导下,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再到“我带头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5年前,党湾村是典型的贫困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村里没有一条硬化的道路,也没有广场,更没有什么集体经济。近5年来,党湾村实现了组组通硬化公路,建起了3个文化广场。其中,群众自发筹资60.4万元,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党湾村的变化,党组织的作用功不可没。在产业发展上,党湾村提出并实施了“党建+项目+合作社+社会+农户”的党建扶贫模式。目前,村集体收入累计达到4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11年的4100元增加到了8600元,5年间翻了一番。
引进好项目 穷村换新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袁勇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卫家沟村报道:卫家沟村位于偏远山区,地势崎岖,是河南省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305户1128口人,分布在方圆9公里的深山中。
卫家沟村是一个“三无村”:无水、无地、无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收入。村内仅靠一口机井打水,农户用水需去机井打水后,放到自家的水窖中储存,仅够日常生活,缺乏灌溉用水。卫家沟村耕地面积1180亩,人均仅约1亩耕地,由于地处山区,耕地十分分散,当地有“卧牛地”的说法——只要一头牛能卧下的地块,都可以作为耕地,且土地十分贫瘠。
地理位置偏远以及自然资源不足导致了卫家沟村的贫困。卫家沟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6户,共630人。此外,村里因病、因残致贫现象突出。卫家沟村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精准扶贫政策的介入对卫家沟村脱贫十分重要。目前,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和生猪养殖项目及对贫困户实行易地搬迁安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卫家沟村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按计划,卫家沟村将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
2012年,卫家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2000元;2016年,这一数字是2600元;2017年,预计将达到3000元;到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超过3026元。
修通幸福路 啃下硬骨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曹力水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北坡村报道:我蹲点的北坡村隶属于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位于大巴山腹地,距离重庆市区大约400多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约占沿河乡的四分之一。由于地形地貌属于“高寒深石山区”,到处都是陡峭的高山,交通不便,耕地不多。行走在高山峡谷中,时常可以看到村民在陡坡的斜面上进行小规模耕种,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现在的北坡村由曾经的柏树村、安坪村、北坡村3个村庄合并而成,目前共有8个社、400多户村民,其中有80多户贫困户。交通问题一直是北坡村村民最头疼的事。北坡村很多年轻人已外出务工,也有举家搬迁到城镇生活的。留在这里的贫困群众,很难自发脱贫致富。北坡村现有人口1531人,其中贫困人口52户245人,2016年,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2659元。
当地有个说法,“重庆脱贫看城口、城口脱贫看北坡”。北坡村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尽管困难重重,但并没有阻碍当地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自2015年起,县、乡政府对北坡村公路、河堤、桥梁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大投入,目前,通往北坡村的交通状况已大为改善。县委、县政府专门研究修建老柏树村级公路,预计投入1700多万元,今年年底有望建成通车,柏树地区的村民将有望改变“隐居”生活。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产业帮扶的脚步也正在加快,城口山地鸡、花菇、笋竹等产业,将在北坡村全面开花。
不通变三通 富民产业兴
中国经济网记者郝红波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界牌镇将军村报道:将军村总面积12.68平方公里,由三个省级贫困村将军村、莲花村、七星村合并而成,下辖34个村民小组528户、192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4户446人。记者观察,将军村贫困原因有五:一是地处偏僻山区,平均海拔840米;二是资源缺乏,人均有效耕地不足0.5亩;三是产业结构单一,没有支柱产业;四是基础设施落后,路不通,电不通,通讯不通;五是村民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
2015年以来,衡阳市地税局、衡阳县政务中心、衡阳县工商局等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从解决道路、通讯等问题着手,实行基础设施扶贫。截至目前,已完成8条道路19.2公里的路面硬化,修建12座蓄水池,新建移动信号塔。2016年底,修建完成一栋能供23户81人无房贫困户和危房户入住的安居民房;2017年底,将完成国家电网改造项目。现已脱贫69户278人,其余贫困户绝大部分将在年底实现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2012年的1850元增加到现在的3200元。
目前,扶贫工作队正带领村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界牌镇政府也在为将军村联系有规模、有实力的现代农业公司,准备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助力脱贫。
值得一提的是,将军村旅游资源丰富,在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的同时,将军村的旅游产业也在逐渐发展。
四个全覆盖 致富有奔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李万祥江西省抚州市岗上积镇东源村报道:白日里走进东源村,你会看到整洁的水泥路连接到每家每户,粉墙黛瓦的民居高低错落,碧叶连天的藕塘绵延百亩,绿油油的稻田生机勃勃。
江西省抚州市岗上积镇东源村位于抚州市东临一级公路西北,离东乡区城区和抚州市区不到半小时车程。
自4月29日驻村蹲点调研以来,记者发现,东源村集体经济薄弱、各村小组空心化、青壮年劳力外流,这些都是制约东源村脱贫的重要因素。另外,病残也是当地农民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东源村是江西省“十三五”规划帮扶的贫困村,全村有717户3020人,下辖10个村小组,以前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水稻种植。2015年初,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34人。
东源村的脱贫攻坚可以概括为四个“全覆盖”:强保障,推动保障扶贫全覆盖;挖穷根,推动健康扶贫全覆盖;拓富路,推动产业扶贫全覆盖;保安居,推动村庄整治全覆盖。东源村探索“支部+党员+公司+贫困户”“党员+村能人+贫困户”“党建+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大力发展莲藕种植、水产养殖、脐橙种植、光伏发电等六大扶贫产业。5年来,东源村农民的收入实现持续增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左右;2014年,这一数字增加为5866元,但比东乡区农民平均收入水平10566元还低不少;2016年,东源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
深山困不住 因有带头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华林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乡坎子山村报道:从郧西县城通往坎子山村的路,目之所及全是延绵不绝的山脉。坎子山村,这个湖北省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小山村,祖祖辈辈都执着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始终难以走出那份清贫。
困在大山,悬挂在绝壁上的一尺羊肠小道曾是坎子山村人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山高天寒,村里的土地分散又贫瘠,能生长的庄稼少之又少,玉米亩产曾不足百斤。代际贫穷在这里传递,除了少数飞出去的“凤凰”,大部分年轻人以在矿区打工为生。全村152户426人,95户269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超过60%。5年前,这里的年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
在坎子山蹲点采访半个多月,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发生在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身上。上任40多年来,村里点点滴滴的变化都离不开魏登殿的四处奔走。这位老支书今年63岁,扶贫扶成了名人,在郧西县,几乎无人不识。但他的居所,至今还是两间土砖房。
能人在带动,政策在加力,投入在倾斜,变化在显现:今天的坎子山村,昔日羊肠小道已变成6米宽的旅游公路,“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带动家家户户养起牛、羊,种植高山蔬菜,玉米加工企业已经运转,易地扶贫搬迁让一批村民住进新家,乡村旅游正在规划……截至目前,坎子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6500元。
相关链接:
夜瞰·海口(一):海口滨江路夜景迷人
2017年海口新建8条地下管廊 主体结构全面开工
海口一季度旅游收入逾58亿 同比增长15.18%
弘扬诚信文化 诚信渐成文明海口的靓丽名片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