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背着家长偷偷买了部智能手机玩,这本身就够让家长恼火了。然而,当家长带着孩子去手机店里要求退货时,却遭到拒绝。近日,南京市民李先生(化名)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李先生认为,商家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手机卖给明显未成年的孩子,理应退货。
孩子在没有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买东西,是否有权退货?这类消费又是否受法律保护?近日,扬子晚报“TOP评测”栏目记者展开了调查。
实习生 缪加慧 王思懿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浏
市民投诉
A 孩子偷偷买了手机,退货遭拒
当下进入数字时代,使用电子消费品呈越来越低龄的趋势,给不给孩子用手机,也一直是家长讨论的话题。
近日,南京市民李先生发现,13岁的儿子小李背着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大概是为了玩游戏还是上社交软件,之前和我说过要买手机,但想到他年纪还小就没有同意。4月中旬,我发现他已经玩上了VIVO手机。”
李先生知道孩子偷偷购买手机后非常恼火,问出了购买手机的地址,就带着孩子来到家附近一家大型超市旁的手机营业厅要求退货。
“当时手机店的工作人员没同意,他们认为手机已经使用过,并且没有包装,已经没办法按要求退货了。”李先生告诉记者,原来孩子为了隐瞒买手机的事情,当天就把包装盒说明书都扔掉了,只保留了手机。
B 调解后,商家同意折价退货
知道孩子偷偷买了手机,李先生非常恼火,不过也有一半的火气怪到了商家身上。
“孩子才上初中,店家怎么能把手机卖给这么小的孩子,1400多元也属于贵重物品了,销售时居然没有任何询问,根本不关心家人是否同意,这不是害了孩子吗,太唯利是图了。”随后,李先生不仅联系了消费者协会,还报了警处理此事。
南京市消协工作人员表示,13岁的孩子只能进行与年龄、智力相匹配的民事活动,手机毕竟不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标配或学习工具,按照《合同法》,家长有权退货。
最终在调解下,商家同意退货,但由于已经没有包装,因此要支付300元的折旧费,与李先生达成了一致。
律师说法
限制行为能力人父母,有权追回钱款
江苏国泰新华律师事务所刘爱东律师表示,《民法通则》中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民事活动由法定代理人来代理。将于今年10月实行的《民法总则》则重新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未经父母或法定代理人同意知晓,偷偷拿钱购买较大金额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行为,该行为效力待定,根据其具体年龄和智力状况,此行为有可能被认定与其年龄和智力不相符。”刘律师表示,“如果孩子的父母不予追认该行为,则这种购买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民事行为,一旦确定为无效民事行为,其父母有权要求交易对方返还钱款。国际上有比较著名的案例,美国亚马逊退回了一位孩子在游戏内支付出去的7000万美元,之后网站也调整了支付政策,超过20美元的购买需要提供家长专用密码。”
记者调查
学生悄悄买手机,商家态度如何?
了解完李先生的遭遇后,扬子晚报记者展开了一次消费调查,未成年学生想背着家人购买手机,商家的态度是怎样的?扬子晚报实习记者以中学生的身份,对南京一些运营商营业厅进行了探访。大多数销售人员对学生身份并不在意,不过在办理SIM卡的问题上,由于目前国家规定了实名制,所有商家都坚持需要本人持身份证才能办理。
“找哥哥姐姐身份证来”
“还差一年满18岁,身份证被家人保管,想自己买一个手机可以吗?”昨天,扬子晚报实习记者来到南京三大运营商的销售点,以及手机卖场、品牌手机店进行调查。
在一家营业厅,销售人员表示,只要有钱就能“任性买”,但办卡肯定要本人带身份证来。在另一家运营商的营业厅,销售人员也没有表现出异议,同时极力推销各种手机的功能,并且指出办卡必须带一个有身份证的人来才行,不管是否是家长都可以。
在一家手机卖场,销售人员态度则更为“积极”,“身份证被家长保管拿不出来吗?那找哥哥姐姐的身份证,喊他们带你来也行呀,他们肯定要好说话一些,同学如果有也是可以的。”
销售员围上来推销手机
记者发现,几乎所有手机卖家不会拒绝有支付能力的学生顾客,即便顾客主动透露父母并不支持。有几家手机店甚至会加大推销力度,多个销售人员围上来推销手机产品,不具备完善的辨别能力和正确的消费观的学生,很容易被说服进行冲动消费。
在办理手机卡方面,所有的营业厅、直销店、品牌店及手机卖场都给出一致坚决的态度,严格按照具体流程执行办理业务。采访中一位营业员也告诉记者,“来我们这买手机的孩子很多,多数还是家长带着来的,如果是单独来的我们也很少问。毕竟没有任何规定不能把手机卖给学生,而办理手机卡也必须实名,至于家人是否同意并非商家考虑的范围。”
孩子钱怎么花?家长最担心:买手机、玩游戏、打赏
手机产品使用者低龄化是如今的社会现象,触网年龄也在每年降低,电子类消费品成了不少家长的“心头大患”。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今的家长已经不再担心孩子用零花钱买了什么玩具,偷偷消费手机、游戏充值、网络直播打赏礼物才是最担心的问题。
“孩子小学高年级,由于要上兴趣班接送,已经给他配了一个用于打电话的手机,完全满足需要了,但是由于周围孩子玩游戏,他也非常想买一个智能机。”市民沈先生告诉记者,不仅担心孩子偷偷玩手机影响学习,还担心他在游戏里花钱。“我现在每周末用自己手机给他玩一玩,但是账号密码是不给的,我也知道这些游戏充值什么的,很容易诱导孩子花钱,还非常难追回。”
“现在孩子对网络信息掌握的速度太快了,我们才30多岁就跟不上了,回家经常说班里的谁买了手机。你不给他买,还能和小朋友换着玩。我觉得这没办法压制只能疏导吧,平时带着多做做有益的娱乐。”市民殷先生表示。
除了手机消费和游戏消费,一些直播平台也让不少家长颇为头疼。金女士告诉记者,女儿爱在网上看一些主播的直播,还常说喜欢哪个小姐姐,并尝试学着像别人一样进行“打赏”。“这些平台完全没有对未成年人进行管控,很多大人并不以为意的直播,孩子看了就觉得很崇拜,不能明辨。我现在很担心她的学习和价值观形成。”
相关链接:
乐东男子8万元买“库存车” 成功退货还“赚”24万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