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既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如果仅从交际功能来理解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全国只需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甚至全世界只需学习和使用英语就够了,语言多样性、文化多元化将是无稽之谈,母语传承、语言保护、文化认同等问题也不复存在。
最近几十年,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浪潮中,人类语言多样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语言濒危成为全球性问题。这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我们唯有抛开语言的“唯工具论”,才能真正理解当前语言濒危的严重性和语言保护的迫切性。
当前所说的方言濒危、方言保护问题,本质上也是语言濒危、语言保护的问题。《中国语言地图集》把汉语方言分为十个大区,其中闽、粤、客三大方言除了分布在我国南方,还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大主要华人社区。整体而言,闽、粤、客方言在当前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濒危方言,但因为各大方言内部差异性较大,而且地理分布十分广泛,实际上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濒危迹象。
比如,广东潮汕地区和广州市居民的方言意识十分强烈,方言文化相当发达,但不少“00后”孩子也出现了方言断层现象。他们已经更习惯说普通话,甚至他们的爷爷奶奶为将就他们,也愿意说很不标准的普通话。
当前汉语方言濒危问题最突出的,是那些归属未明的土话以及各种以岛状分布的小方言。以岭南地区为例,除几大方言之外,还分布着一些语言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弱势方言,它们大部分已经呈现出高度濒危态势。比如,广东北部的“韶州土话”和“军声”,香港新界的“围头话”“疍家话”等,广西东部的“都话”“铺门话”“鸬鹚话”,海南东南部的儋州话等。如果不加以特别保护,任由这些弱势方言流失、消亡,在不久的将来,岭南地区方言文化的多样性将大打折扣,许多与这些方言土语相关的口头传统将被连根拔起,永远失去生存土壤。
如上所述,闽、粤、客方言尽管还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或许没有整体消亡之虞,但各种濒危的迹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以历史眼光来看,许多方言都经历了产生、发展、式微和消亡的过程,与自然界所有生命体一样既有茁壮成长,也会生死病老,但不能因“人固有一死”的宿命论而不管不顾。
当前一般谈论濒危汉语方言现象,很少人会特别关注闽、粤、客这类大方言的保护问题。我们认为,深层次的方言保护,既要对高度濒危的弱小方言的“临终关怀”,也要对各大方言的发展态势进行动态监测,防患于未然,采取各种有效举措阻止其颓势进一步加剧。
闽、粤、客方言的“大本营”都在我国南方,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近几百年来随着华人华侨的足迹播迁到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台港澳及海外华人社区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开展闽、粤、客方言的比较研究,从学理的层面阐明源流关系;另一方面,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我们要更积极稳妥地保护闽、粤、客方言的语言生态,有效维持同声同气的语言文化联系。
近几年,中央先后划定了多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中与闽、客方言区直接相关的就有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7)、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2010)、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2013)、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2017)。建议有关部门把汉语方言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管理和专门保护,这样才能为方言保护建立长效机制,使各项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