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整合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水漫金山”不再是琼中堑对村村民的烦心事——
涨退皆成景 堑对成“钱堆”
2017年5月,堑对村新貌。海南日报记者陈元才通讯员朱德权秦海灵摄
-海南日报记者 郭畅
“小妹,你又来了,这次可不能坐船捕鱼了,但抓草蜢,捡河石,摘玉米,随你挑!”上周末,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堑对村“敬新农家乐”的老板王敬新,带着来自海口的回头客李女士,观赏“春夏的草原”。
“真是太神奇了,你说得果然没错,这次‘秋冬的海’居然不见了!”喜欢乡村自驾游的李女士,站在堑对村的景观栈道前,回想着那条波澜不惊的“海”。原来,处在万泉河源头的堑对村,每到秋冬季节,南队、北队村小组一排排双层洋房前的绿地就会因涨水成为一幅“水墨长卷”。
“上次她到我家的农家乐吃饭,我就讲了这个事,她半信半疑,还要跟我打赌。”王敬新笑着说,过去,“水漫金山”是烦恼,愁坏了村民,没想到现在却成为“奇景”,吸引了大批游客。
如今,“春夏的草原,秋冬的海”,已成为堑对村村民人人都会的“富美乡村”推介词。
“这句话啊,是堑对村的帮扶干部想出来的,还是他们有水平,村民能端起‘旅游饭’,也要感谢他们。”王敬新说,堑对村一直是大家眼中的世外桃源,却有两层含义:一是美景如画,二是难进出!
进入堑对村,乘坡河是必经之路,而河上只有一座建于1992年的漫水桥,每逢雨季来临,河水暴涨,道路被完全中断。“这样的村子,当地人时常出不去,外来游客更不愿意进来。”他说。
“多年来,它无数次成为‘拦路虎’,修大桥,是全村人的梦想。”对于告别漫水桥,王敬新很期待。要想改善贫困村的窘境,的确要先打通“水路”,作为省委办公厅的定点帮扶村庄,堑对村开始走上蝶变之路。
2016年3月,在省委办公厅的协调推动下,乘坡二桥正式开工,工程总造价1130万元,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建设,如今,百米大桥横贯两岸,已实现功能性通车。
“桥通了,外地游客可以自驾车进入堑对村,大家都开玩笑说,‘堑对村’会变成‘钱堆村’。”王敬新欢喜地说,是这座桥,改变了村民的生活。
“堑对村自然风光如画,且春夏与秋冬的风景迥然不同,根据这一特色,村里多方整合资源,引导村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业。”堑对村驻村第一书记冯江涛说,像王敬新一样的“致富带头人”,很快就尝到了香喷喷的“旅游扶贫饭”。
5月25日一大早,王敬新就拎着小篓来到屋后菜地,为自家开办的农家乐准备一天所需的食材。“上周末接待了5桌客人,端午节临近,又要迎来乡村游小高峰了。”嘴角满是笑意的王敬新说,农家乐去年7月开门迎客至今,营业额累计达到4万多元。
“鱼是河里抓的,鸡是自家养的,雷公根是山上挖的,都是原汁原味的‘土’菜。坐在家里就能挣钱,以前哪敢想?”王敬新坦言。
眼看着15间民宿在村里齐刷刷开门迎客,王敬新很是“眼红”、着急。
“下一步,把我家的空余房间改造成民宿,又能增加一份收入。”王敬新说,下水捕鱼、上山采槟榔、体验土灶烧饭,堑村村村民用最原生态的方式向游客伸出“橄榄枝”。
过去,一场暴雨就“与世隔绝”的堑对村,如今充满了致富商机。“‘水漫金山’不再是一个可怕的词语,欢迎远方的客人到村里欣赏‘春夏的草原,秋冬的海。”王敬新推介起“家乡美”,充满自信。(本报营根5月25日电)
相关链接:
纪律审查工作滞后 琼中10个乡镇纪委书记被约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