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一村碧石岗地质灾害点治理现场。 林波 摄
中新网丽水5月27日电(记者林波)进入汛期,连绵的雨水携风而来,“滴答滴答”落在屋顶上,也落进龙泉市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大搬快治”指挥部总指挥何登新的心中。
龙泉市位于浙江南部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谓。但事实上,作为山区的龙泉在拥有绿水青山的同时,也陷入了地质灾害频发的窘境。
在此背景下,2017年以来,按照浙江省、丽水市统一部署,龙泉开展“大搬快治”工作,推进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龙泉市委书记王顺发表示,丽水在经过两次血的教训之后,对于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势在必行,“龙泉所有的地质灾害点,需要搬迁的必须搬迁,可以治理的就加固、削坡、宅基地整治,必须把地质隐患妥善且长久地处理好。”
图为一村碧石岗地质灾害点治理现场。 林波 摄故土难离穷家难舍
地质灾害治理陷入窘境
丽水地处浙江西南部,地质环境复杂,是浙江地质灾害发生最频繁并造成严重损失的地区之一。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丽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484起。特别是2016年和2015年,分别发生在遂昌和莲都的两起山体滑坡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对于地质灾害,作为浙江省内海拔最高的山地地貌区域之一的龙泉并不陌生。
“我家就住在碧石岗山坡上,住了20来年,”今年48岁的王长春是龙泉市龙渊街道一村人,同时也是该村地质灾害治理点的户主。他说道,每逢下雨天,通往家里的那条小道就变得非常泥泞,出行就成为一件“难事”,“房子拆掉我也非常舍不得,但是住着更担忧。”
以龙泉惟一一个A类地质灾害隐患点——黄万岱村为例。“早在10年前,龙泉就启动整村搬迁计划。但多年来黄万岱村搬迁工作屡屡受挫。”“大搬快治”指挥部专职副总指挥叶志鹏说道。
故土难离、穷家难舍……诸如此类的问题,黄万岱村并非个案。
记者了解到,对于搬迁,许多村民都表示不理解。有的村民说:“我生在这,长在这,作为靠山吃山的农民,我主要的生产资料也在这里。更何况,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发生大问题。”
“除了思想观念之外,搬家费用也是村民考虑的另一方面。”叶志鹏解释道,很多村民以务农和打零工为生,村里住宅是他们的惟一住宅,而政府只能补贴其中一部分的费用,为此“资金”也成为当前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的拦路虎。
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大搬快治”打造治理样本
“宁可事先听骂声,不可事后听哭声。”在此背景下,2017年以来,按照浙江省、丽水市统一部署,龙泉开展“大搬快治”工作。
据统计,龙泉市“大搬快治”工作涉及18个乡镇(街道)47个点。
沿着盘山小径,弯曲前行,在郁郁葱葱的山林脚下,瞿源村便在此处。位于瞿源村的地质灾害点是C级,影响38户123人,李清泉便是其中一户。
“搬迁我们都舍不得,但是一到雨天就睡不好,好几次都是村干部半夜冒雨开车进村把我们带下去安置在宾馆里面。”谈及此前汛期的经历,李清泉感慨万千。
李清泉指了指远处山脚下已经拆掉的房子说道:“现在搬迁补贴高,省里补贴1.5万,市里补贴1.8万,再加上每个月每人租房补贴100元,我们一家五口人可以享受到17.8万元的补偿款。”
较为实惠的搬迁补偿为地质灾害治理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何登新解释道,根据龙泉印发的《龙泉市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大搬快治”工作扶持政策补充条款》,“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减轻农户搬迁成本,像李清泉这样的村民一人可以领取3.42万元的政策补贴。”
图为瞿源村地质灾害点搬迁现场。 林波 摄而在多重政策的叠加之下,2017年5月18日晚,黄万岱村60户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农户、31幢房屋全部完成搬迁协议签订并于5月22日全部拆除房屋。
睡得安心住得舒心
“砸锅卖铁”治理地质灾害
和瞿源村的搬迁避让不同的是,龙泉的另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龙渊街道一村实施的是避让治理。
龙渊街道副主任梅卫东解释道,一村碧石岗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采用“整体削坡+浆砌块石挡土墙+喷播复绿+截、排水沟+原地拆迁安置”措施综合治理,计划总工期为9个月,工程概算总投资190余万元。
“以前一下大雨,山上总有小石子掉下来砸中房顶。现在,这颗心总算放下了。”王长春说道。
汛期睡不安心、住不舒心,而今,这种情况在龙泉正在发生质变。
据最新统计,截至目前,龙泉全市汛前人员撤离完成率100%。在避让搬迁方面,协议签订2358人,完成率206.84%;房屋腾空2353人,完成率206.40%;完成房屋拆除2166人,完成率190%。
事实上,龙泉的“大搬快治”是丽水“砸锅卖铁”治理地质灾害的一个缩影。
丽水市委书记史济锡强调,隐患治理治标不易、治本更难,“大搬快治”更不容易,实现人员全部搬走,隐患全面排除,标杆全面拉高的目标,高质量、出示范地做好各项工作,全力争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区,形成丽水经验,打造丽水样本。(完)
相关链接:
错化遗体、死人仍领低保、补助重复领……湖北多名干部被问责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