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金融扶贫解贫困户资金短缺之难,获帮扶的村民感慨:
“要没这6000元贷款,我还会穷下去”
5月30日,王英文、卓玉琼一家在自家的3亩茄子田里共享着收获的喜悦。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通讯员 陈思国 摄■ 海南日报记者 林晓君 通讯员 陈思国 符宗瀚
6000元,不算多,但对于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芭蕉村委会本达村贫困户卓玉琼来说,足以帮她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本达村是个偏远的小村庄。8年前,卓玉琼从南平农场嫁来此地。因家境贫寒,婚后,她丈夫王英文选择外出打工,她留在家中种植少许瓜菜和照顾体弱的家婆。
卓玉琼简陋的“家”就搭在茄子地旁,不过是几根木头撑起的帐篷。
回忆过去,卓玉琼感慨万千,在很多人眼中种植3亩瓜菜是件小事,但对于一个依靠丈夫一人的收入支撑,且家婆因病长年依靠药物维持的家庭而言,购买种苗、农药的花费是一项大支出。
面对资金短缺,卓玉琼和丈夫的第一反应是向亲戚求助,但亲戚也都很困难。雪上加霜的是,前年,卓玉琼家婆被查出癌症、二哥患上了肺结核,家中微薄的积蓄连治病都不够,更别说发展种植了。
阴霾笼罩着这个家庭。幸运的是,转机来了。
卓玉琼还记得,那是去年8月的一天,芭蕉村口挂起了“金融扶贫”的横幅,吸引了好多村民。“贷款要有本,还要还利息的,我家什么都没有,谁会借给我?”卓玉琼自嘲了一番,本想离开,却忍不住凑过去看一看。
“只要大家是用在发展产业上,政府都会支持。”信贷员说。
“这个之后要还多少利息啊?”“现在贷多久才能拿到钱?”村民你一言我一语。然而挤在人群中的卓玉琼心想:“真的会有这种好事吗?”
“这是免抵押、免担保的贷款,县政府会为大家贴息两年……”信贷员回答很明确。
芭蕉村发生的这一幕,是陵水县政府大力推行金融扶贫的缩影。该政策从去年开始实施,贫困户可从农信社免息贷款5万元用于产业等发展。
“第一笔就贷到了6000元,加上家里存的4800元,合在一起把那3亩茄子地整起来了。”回忆起贷款成功的那天,卓玉琼兴奋极了。她和丈夫谋划着,怎样才能把这笔钱用到最好。
本号镇政府负责人介绍,去年,该镇贫困户通过金融扶贫贷款235笔,共194.4万元。今年,截至目前本号镇有66户贫困户向农信社贷款发展,共计79.2万元,“金融扶贫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产业发展的燃眉之急——缺钱。”
卓玉琼与其他贫困户一样,也从金融扶贫中尝到了甜头。
“你看这个小的是公茄子,是卖不出去的。这个大的是母茄子,就是我们平日家里吃的,等它长好了就把它剪下来。”卓玉琼拉着一株茄苗,向记者讲解茄子的小知识。
她说,去年家里的3亩茄子地经过她和丈夫的悉心照料,亩产茄子1万斤,按照每斤0.8元的收购价,净赚了2万元。她很快就还清了贷款。
在卓玉琼的抽屉深处,压着一本存折,上面的数字大幅增长。最近,她再次通过金融扶贫政策贷到了1.2万元。目前,她除了种茄子,还加入了村委会成立的种养合作社。此外,夫妻俩正在育苗,准备将后院废弃多年的槟榔园重新翻种。
“如果没有那笔6000元的贷款,发展产业对我家来说遥不可及,那我还要受穷下去。”卓玉琼坚信,这样干下去,用不了多久,家里一定能成功脱贫!
(本报椰林5月30日电)
相关链接:
【砥砺奋进的五年 脱贫攻坚·记者在现场】贫困户合股注资建园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