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底,光明日报8名记者走进宁夏、陕西、新疆、湖南、山西、青海、四川与河南的偏远贫困乡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蹲点调研采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砥砺奋进的五年·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在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村庄里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7-06-04 16:12

  【砥砺奋进的五年·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

  今年4月底,光明日报8名记者走进宁夏、陕西、新疆、湖南、山西、青海、四川与河南的偏远贫困乡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蹲点调研采访。期间,他们与蹲点村群众在同一方田里劳作、同一口锅里吃饭、同一个屋檐下攀谈,也共同体验着脱贫攻坚路上的苦与甘。本版刊登他们蹲点调研采访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以及他们镜头下当地的脱贫攻坚景象,从这些饱蘸汗水、沾泥带土的文字和照片里,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贫困村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与希望。——编者

  要把黄土变成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麻黄山乡蹲点手记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地带,我蹲点的松记水村更是一脚踏三地,“鸡鸣醒三省”,与陕西定边县姬塬镇和甘肃环县秦团庄乡只有一两公里。

  松记水村的这座明代烽火台吸引了很多城里人探秘赏景。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摄/光明图片

  皮影戏是麻黄山乡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最初记忆。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摄/光明图片

  政府为每孔窑洞补贴1万元,很多农家都在加固修葺。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摄/光明图片

  麻黄山是盐池县唯一的纯山区乡镇,没有一寸水浇地,人们的生计完全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自然条件甚至差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很多人都外出自谋生路。全乡1万多户籍人口,实际常住的只有四五千人。贺塬自然村只剩下贺军选夫妻两个人。全乡唯一的一所小学里,加上学前班也只有52个学生。

  留下的人当中,大多年龄偏大或因病因残无法走出大山。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让这部分人脱贫奔小康,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蹲点的近一个月里,我真切感受到从中央到县乡村,各级组织凝结在脱贫攻坚中的心血,深刻体味到贫困户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

  夜深人静,松记水的黄土塬上,风过四野,树叶婆娑。有几组镜头在脑海里不断闪现——

  镜头一:李凤虎背起背篓,装上草料,艰难地走进羊圈。他的腰间插着一根导尿管,挂着引流袋。这种生活他已经过了7年。

  “打工归来的路上出了车祸,后尿道破裂,从银川转到兰州,后来说要去北京,做手术需要上百万。”李凤虎选择了放弃治疗。

  在家里躺了几年,他想,人总要活下去。在乡党委书记罗刚鼓励下,李凤虎用政府补贴盖了羊圈,养了120多只山羊。提不动水,他就给羊圈接上水管。他说,要自力更生,过上更好的生活。

  镜头二:“要不是心态好,我早死了!”张淑峰取下眼罩,左脸深深塌了下去,因患鼻癌左颧骨被整体切除,左眼也失去支撑而塌陷进去。双眼无法聚焦,看东西全是重影,于是自制了一个眼罩,遮上了左眼。

  张淑峰在2014年做了手术,出院回家,发现家里的75只羊没了,粮食没了,妻子离家出走,甚至连碗筷也没留下。没筷子吃饭,只好折两段树枝当筷子。

  疾病和背叛并没有打垮他。“只要活着,精神还得有。农村能挣钱的地方太多了,就看你干不干。”张淑峰在政府脱贫政策支持下买了70只羊,如今已繁育到110只。前几天,在乡党委领导担保下,他还贷了5万元,买下一台拖拉机,种了80多亩地。

  镜头三:晚上8时55分,山顶上的风力发电机呼呼声响。依稀可以看到院子里停放着卡车、播种机、大型拖拉机。57岁的何彦彬刚刚从二十多公里外的流转地里回到家。

  “今天犁了150亩地。”何彦彬种地上了瘾,一直种到了临近的大水坑镇,耕种的土地总量已经超过4000亩,农忙季节光用工就得50多人。去年遭了风灾,粮食还是卖了50多万元,刨掉成本,还能净落20多万元。

  坚守在黄土深处的人们,脱贫奔小康的愿望无比强烈,他们抱定“要把黄土变成金”的信念,埋头苦干。可喜的是,这种苦干精神并不是只管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蛮干,而是正在与现代金融、“互联网+”、全域旅游等相结合。麻黄山乡按月开展春游踏青、杏花观赏、金秋采风、星空露营、实物展销、观雪迎新等12项活动,探索将原生态的农产品及自然景致与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相加相融。

  秦岭深山里的变迁

  ——陕西省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蹲点手记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在法官庙村,五月已经是很热的季节了,清晨成了一天中气温最适宜的时候。村里的道路上,嘈杂的人声逐渐响起,摩托车不时呼啸地穿过,正在施工的地段发出了机器的轰鸣,偶尔夹杂着田间的蛙叫虫鸣。简单而忙碌的一天总是这样开始。

  村民盖起二层新房。记者 鲁元珍摄/光明图片

  九眼莲基地成为旅游观赏的乡村一景。 记者 鲁元珍摄/光明图片

  “晚一点天就热了,我们早点过来就可以多做点活。”正在采摘园里忙着除草的女工吴远彩对记者说。这个采摘园就在记者所住的茶厂旁边,除了这几日见到的除草工人外,每天还会看到一些穿着白色衣服的女工,在厂房里挑拣头一天晚上炒好的茶叶。这是茶厂制茶的最后一个步骤。这些在园区务工的人近一半是村里的贫困户,在这个地方打工离家近,还可以挣些工资补贴家用。

  采摘园、茶厂都属于一家企业的农业观光生态园,如今这个园区已经成了村里的标志性地点,办公楼前的树木、鱼池、假石,配上摆好的桌子和遮阳伞,环境优美,很像一个休闲度假的地方。打造乡村旅游是这个村子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这家企业努力的方向。

  在这个秦岭群山深处的村子里,近年来发生的变化是令人吃惊的。村民们说,这个地方山多地少,“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造成了深山里常年的贫困,几年前,村里还处处是泥土路和土房,各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种着一年的口粮。后来,因为村里整体的规划和企业的加入,让这个村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今这里山环水绕,既有荷塘栈道,梯田花海,也有田园风光,屋舍俨然,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这里不但有秀丽的自然风景,更有神秘的民间传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这里曾经有一个神仙叫张法官,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后,挖草药、灭瘟疫,施法救人,乐善好施,给村民做了不少好事,后来他死后,村民为他修了一座庙来纪念和祭拜他,这个村子就是以这座庙为名。这故事寄托了过去人们的希望。

  而如今,人们的希望早已换了另一种寄托方式,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贫穷的现状,创造更好的生活。在村里,一些产业初步发展起来了,一些新房子盖起来了,不管是外出打工的人,在家门口的园区里务工的人,还是早出晚归在山上和田间做活的人,他们都在为一个更好的将来而努力。在这里住的时间越久,记者所受感染越深,因为在这里看不到城市的喧闹和浮躁,只能看到实干的精神与平和的心态,尽管他们的生活条件还不是最好,但是心里的希望始终能带给他们不断向前的动力。

  鲜花盛开塔木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塔木村蹲点手记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来塔木村前,我知道这个牧业村偏僻,自然条件恶劣,147户牧民中有68户是贫困户,但当我真正踏上塔木村的路时才发现,以前的想象太“小儿科”了。脚下的路完全不能称之为路,车辆在河滩的石头上颠来颠去,17公里的进村路,竟然走了3个小时。

  盛开在山里的黑加仑花丛。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摄/光明图片

  杏花盛开的塔木村。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摄/光明图片

  塔木村就这样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心里也终于明白,这里为什么这样贫困了。因为人们常说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这里连路都这样,怎么脱贫呢?

  在这个深藏在大山里的牧业村,世世代代的柯尔克孜族牧民渴望走出大山,但贫穷让他们不敢大胆地走出去,而语言的不通,更是阻碍了他们走出去的脚步。

  这里说是牧业村,但来到村里几天我也没看到一片草原。我问村党支部书记努尔买买提·玉买尔,这个中年汉子狡黠地笑了:“这里山上山下的草很少,所以我们的羊都是戴着放大镜找草吃。”

  这就是塔木村真实的现状。苦不苦?真苦。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网络,就是房间里的电灯,也常常断电。牧民家基本都用太阳能发电板,只能供点灯用,功率大一点的电器都无法使用。

  但塔木村很美丽。这绝不是苦中作乐,而是实实在在的美,一种没有经过雕琢的美。

  路边盛开的灌木丛中,盛开着满满的小黄花,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我询问了多位牧民才得知,这是黑加仑的花,原来好吃的黑加仑是由这样美丽的花朵结出的。河滩零星居住的牧民家前,几棵杏花树也怒放着美丽的杏花,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其实最美的是塔木村牧民的心。这个贫困严重的牧业村,已经打响了今年年底脱贫的战役,全村人都在为之奋斗、努力着。

  5月17日,塔木村12位外出务工人员踏上了前往福建的路程。这已经是塔木村今年第二批外出务工人员了,据努尔买买提·玉买尔书记说,本来乡里给塔木村10个外出务工名额,但一下子就有15人报了名。今年塔木村将有150名左右的牧民外出务工,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的面貌。

  在阿克陶县,7家塔木村的牧民明明知道今年年底可以免费搬入政府修建的安置房里,却仍然自己掏钱租房,提前搬入县城,自主创业。他们用政府提供的5万元无息贷款开办了装修公司、超市、菜店、羊肉店、缝纫店,不等不靠,走上脱贫之路。

  村里的几位“四老”人员更是拿出政府给他们的补贴,帮助家里的孩子买羊、买拖拉机。

  山外的安置小区里,红柳树开满了花朵,牧民们自己组建的十户联牧合作社已经建起了羊圈,集中放牧让更多的牧民放下手中的羊鞭,从事过去从没有做过的事情:打工、创业。

  贫穷不可怕,可怕是没了脱贫致富的心。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的塔木村现在是很穷,但所有牧民脱贫致富的信心都很足,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大步地朝着脱贫致富的路走着。这就是塔木村最美的地方。

相关链接:
【砥砺奋进的五年】广西浦北县良田村蝶变记 番石榴“翻”开美丽新画卷
【砥砺奋进的五年·扶贫蹲点日记】河北秦家庄:再创增收新路子
【砥砺奋进的五年】扶贫车间引资记
[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庆篇]砥砺奋进的5年 “干部经纪人”当脱贫致富铺路先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编辑:王秋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