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四)神秘的大数据
大数据生成贫困户“体检仪”
量身定制脱贫套餐
“你家几口人?主要收入来源有哪些?孩子还在上学吗?”低矮的瓦房前,帮扶干部拉着贫困乡亲的手,耐心询问家庭境况,并认真地做着记录——如果你经常走访琼中的贫困村落,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
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场战役”,建档立卡成为重要的制胜环节。谁家穷?为啥那么穷?这两个问题不摸清楚,扶贫工作便难以开展。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琼中通过建档立卡大数据找准“穷根”,正走出一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动态管理的脱贫特色路子。
摸清贫困大数据
一个本子、一支笔——这两样东西,长征镇党委书记邵正斌几乎从不离身。从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到帮扶需求,邵正斌的本子上详细地记录着贫困户的真实情况。像邵正斌手中的“民情账本”,琼中的扶贫干部几乎人手一本。“精准扶贫,首先得把贫困人口挑出来,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如何辨识出真正的贫困户?琼中把全县划分为22个片区,派出450多名干部,配合22个省调查组开展了“一访二问三听四看五查”的“12345”调查行动。2016年,琼中制定出台《琼中2016年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建档立卡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方案》,实行“村申报、乡镇初审、扶贫部门复核”的三级联审机制,对全县各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户、返贫户的基础信息进行采集更新、逐项细化、统一录入,确保各项数据真实、准确、全面。
经过帮扶干部挨家挨户“串亲戚”,到村核户、到户核人、到地核产,2017年共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3883户。3883个贫困户,这一简单枯燥的数据背后,却是千差万别的致贫原因。
妻子离家出走,家里地少田薄,3个孩子的学费迟迟没有着落……如果不是建档立卡详细的入户调查,可能不会知道制约营根镇朝参村村民王进裕发展的“牵绊”,竟是3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和王进裕一样因学致贫的,目前琼中全县共有276户。
就这样,凭借“拉网式”走访摸底,琼中将全县贫困户致贫原因汇总到一起,同质问题打包合并,便产生了“大数据”的效果。经过对3883个数据的提取分析,目前琼中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包括因病、因学、因灾、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动力、缺资金、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力不足等10类,其中前三位为缺资金、缺土地、自身发展力不足,分别占比37.65%、13.13%、10.92%。
摸清了贫困“家底”,找准了致贫“症结”,用一组组数据详细记录了每一个贫困户的现状,将县、乡镇、村组贫困情况层层涵盖,琼中以网格化的形式将全县扶贫发展轨迹目标任务清晰呈现,为之后的攻坚拔寨之路勾勒出轮廓和“靶向”。
把好精准监测关
不翻档案袋,不到村里跑,只需动一动鼠标,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个人信息、致贫原因、扶贫举措、扶贫成效便如同一张“活地图”般徐徐铺开。以纸质档案台账作为线下监管载体,琼中还充分利用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建立贫困户电子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进村入户调查,及时更新贫困人口数量、贫困家庭经济收入、产业扶持情况等数据信息,分期分段进行脱贫比对,实现动态全程监管。
贫困人口锁定了,脱贫全过程如何可视化?点开琼中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扶贫对象、扶贫主体、扶贫资金管理、扶贫项目管理、数据管理等子系统清晰地展现在面前,除了精准及时的扶贫“大数据”,又能像体检仪一样通过各项指标来分析贫困户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健康”状况。
去年2月被列为贫困户的吊罗山乡新安村村民蒋文,在政府扶持下种桑养蚕、养蜂、养鸡、养鹅等,忙碌一年后原本生活窘迫的四口之家收入涨了近3倍,于去年年底被通知“摘帽”。与此同时,营根镇朝参村村民王进裕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危房改造、教育帮扶等政策。
“建档立卡‘大数据’的实时性,正是体现在对贫困户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联动反馈上。”琼中扶贫办主任吴坤俊介绍,为做到动态监测、联动反馈,琼中以线上、线下监管平台为抓手,实行村级初审、乡镇复审、业务部门审核、扶贫部门核定备案的“四级联审制”,对符合脱贫条件的脱贫、对不该纳入的剔除、对返贫的重新建档立卡,做到有进有出、实名制动态化管理。
大数据找准“穷根”
“今年我们家不仅住进了新房,2个孩子有学上,我还被评为了‘脱贫之星’,真是三喜临门啦!”因2个孩子嗷嗷待哺,奶奶、母亲疾病缠身,家中瓦房破败不堪,中平镇大坡村委会丁架坡村村民王启旭于2014年底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随后,他家接连享受到危房改造、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和产业帮扶等政策,让王启旭于2016年底彻底甩掉了“贫困帽”。
建档立卡数据的汇集,正是民情民意的汇集。依托大数据技术,琼中对扶贫数据进行实时观测、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分类施策、因户施策,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了十大脱贫增收项目,打出了贫困人口识别、帮扶、验收、监测等一套组合拳。
“贫困户有劳动力但没资金?那我们就扶持发展特色产业。贫困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发展缓慢,那我们就积极推行旅游扶贫PPP模式。”吴坤俊介绍,目前琼中共探索出包括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业、基础设施、教育发展、光伏发电、金融服务、生态补偿、转移就业、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在内的“十个一批”脱贫工程,最大限度发挥出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把宝贵资源精准投放到真正的贫困户身上。
营根镇大朗村仅有的180余亩耕地在大山里显得异常珍贵,渔业部门便协助大朗村改造原有的水田,发展起“稻鱼共生”项目;农民种养水平参差不齐,效益低下,红毛镇牙挽村便启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让贫困户变身“股东”领分红;黎村苗寨可游可憩、宜商宜居,黎母山镇的村民们便借此东风,端起“旅游”金饭碗……
“只要建档立卡数据采集扎实、即时更新,就能按户生成‘扶贫需求清单’,让因户施策、精准扶贫成为可能。”吴坤俊介绍,2016年琼中实现脱贫3242户13395人,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大数据技术实现贫困人口识别的量化、贫困程度深浅的可视化,也让扶贫工作也变得更透明、更高效、更精准、更全面。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琼中将与全省统一的精准扶贫大数据应用系统对接,届时将实现全省扶贫信息的交换共享与融合,建立全面详实的“村、户、人”信息数据库,让精准扶贫真正走上“云端”。
相关链接:
海口高新区打造三角梅扶贫基地 一条龙服务帮扶贫困户
阻断“病根”变“穷根” 我国健康扶贫工程已救治贫困患者260多万人
海口永兴电商扶贫中心“牵手”高校 建实习实训基地
陵水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系统上线 手机可查脱贫情况
海口永兴荔枝王单果拍出5000元!爱心扶贫集市同日开市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