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通过引进消化,从小到大,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体系,同时形成了以社会办学、政府支撑为主的大众化、普及型、服务型,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当前,以中国制造2025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职业教育的同步转型升级。
职业教育,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100年前,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实业界人士,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宗旨创建了中华职教社,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全国性职业教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面对层层封锁,我国从无到有,建立了以国营企业为主的自主制造体系,同时,建设了与此相适应的,以企业、行业为主、多层次的职教体系。
从数量看,我国当下的职教院校达13300多所,在校生超过3000万,每年毕业超过1000万,形势喜人;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看,还远远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理念和体制问题:一是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认识不足,理工科大学发展重视不够;二是制造业由工业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教育培训体系起步艰难;三是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认识不足,“智造”产业前端职教资源配置一穷二白;四是政府、高校、企业、社会资源要素整合受到多重制度限制。
为此,迫切需要建立与“中国制造2025”相适应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该体系应当目标清晰,即为“中国制造2025”服务;应当主体多元,即企业为主,高校、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应当创新办学理念,即开放共享、理工融合、脑手兼顾、高质高端;应当保持师生组成的独特性,即由有志于培育和从事“中国智造”事业的专业人员群体共同组成;应当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要素,即坚持立足自主、行业协同、广征博引的教学原则。为此,建议:
转思路。树立“制造兴国”理念。要充分认识因急功近利而导致的制造业功能性萎缩给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充分认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缺乏的现状;在这两大认识基础上,形成制造业为立国之本的共识。
定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国制造2025》,制定“制造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建立覆盖新兴制造业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和重点,改建、新建若干所重点工科大学。
增投入。鉴于当前初级中级职教机构膨胀、普通职教资源过剩的结构性问题,政府教育经费,特别是新增教育经费,应重点向新兴制造类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倾斜,增加对现有工科类重点高校用于新兴制造业专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给权限。赋予在制造业高等院校实行多元化投资、“董事会”负责制的教育投资管理体系改革权限,赋予学校根据新兴制造业内在需要自主决定办学模式的权限。此外,改革传统的单一单位的人事管理模式,建立局域式人事管理平台体系。即同一职业教育主体内多元主体教学人员(高校、企业、研究所、社会专业人士等)共享同一人事管理平台,实行主体内部统一制定的薪酬和劳动保障制度。同时,以授权方式,赋予国家认定的区域性重点职业教育主体自主制定知识技能业绩评价体系和资格认定标准,董事会可以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设定各个等级和系列职称的考试科目和评价指标。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4日 20 版)
相关链接:
追星界扛把子上线!迷弟鹿晗与偶像王力宏同台K歌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