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美好新海南文明新风扑面来
五年前,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对全国人民作出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什么是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是要拥有住有所居、衣食丰足的物质文明,更要拥有知守礼节、明辨荣辱的精神文明。
党的十八大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写进大会报告,从那时起,海南省委就与党中央同频共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持续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坚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和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激发起海南人民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凝聚力、向心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
正社会文明之“风”
城市沐浴文明风,面子里子都好看
五年前的海口,部分街道拥堵异常,露天烧烤、流动商贩不时可见,种种乱象成为城市发展管理的软肋。开展“双创”工作以来,卫生死角消失了,占道经营没有了,斑驳墙壁刷新了,平坦宽阔的海秀快速路横贯东西,丰富了城市的交通网络……
五年前的三亚,生态环境退化,城市风貌失控,全国普遍存在的“城市病”和城市建设误区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开展“双修”“双城”工作以来,发臭的水变得清澈,成群的鹭鸟又飞了回来,重植的木麻黄、海风藤等原生植被为海岸线披上绿装……
一座城市的文明,不仅在于宽敞的道路、高耸的楼房、整洁的环境,更在于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有“家”的感觉。
因此,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我省把“让居民时时体味到人文关怀,事事感觉到方便有序,处处感受到踏实温暖”的理念贯穿始终。五年来,通过开展以文明礼仪、文明环境、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大行动”,既刷新了城市“面子”,也丰富了惠民的“里子”——
抓好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垃圾围村围城现象逐渐消失;改造一批不合理、不规范、不协调的交通信号灯和标志标线,让市民可以放心驾车出门;强化景区景点、游客服务等方面管理,开展“文明经营海鲜排档”“文明经营旅游景点”系列创建活动,让游客玩得安心、玩得尽兴……
谋利民惠民之“实”
遍地文明生态村,疑是误入桃花源
一栋栋崭新的平房整齐排列,一条条古朴的栈道蜿蜒湖边……几年间,临高县博厚镇的几个贫困村几乎全变了样。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又惊又喜:“每次放假回来,我们都要找找回家的路,村子的变化太大了!”
与这些村子一样,过去,海南的许多村寨房屋破败、猪牛乱跑,因为没有硬化道路,收获的作物卖不出去,好的生产项目也请不进来。可如今,乡村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恰恰就是这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儋州市洛南村兼具客家风情和田园风光,恰似一幅风格迥异的美丽画作;琼海市沐塘村青山翠绿而江水留影,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沁人心脾;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寒村森林茂密,溪流缠绕,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博得了“天上什寒”之美誉……
乡村的巨变,可以追溯到2000年。那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创造性地把文明生态村创建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载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持续深入开展。
截至2016年12月,全省累计创建文明生态村17270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82%,超额完成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75%的目标。
这些村庄,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打造了差异化旅游产品,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集聚成为“一村一品”“一乡一特”文明生态村集群,涌现出一批“美丽海南百镇千村”的示范典型。
铸价值引领之“魂”
传播核心价值观,群众入脑又入心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这一要求融入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全过程,将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引导海南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围绕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坚持重点培育,突出了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坚持结合融入,推动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
不难发现,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24字”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地各单位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时,都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落细落小落实。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林北川、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吴春忠以及鹦哥岭青年团队等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发挥了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越来越多凡人善举、草根英雄从“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感动海南”等评选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来,越来越多普通百姓接过他们的接力棒奋力向前奔跑——
2015年“感动海南”候选人物陈元方所在的临高县冰廉村,被挖掘出辞工返乡照顾父母的王盛白;“纯粹师者”陈起贤数十年如一日捐资助学的身影,复刻在了送煤气老人蔡松庭的身上;澄迈老人岱娥贵在古稀之年下水救出3名落水儿童,文昌青年符传道在超强台风“威马逊”中为转移群众一次次跳进水里,将年轻的生命定格在那个盛夏……
一个个鲜活的“感动故事”,垒出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道德高地。
强道德建设之“基”
从小打下好基础,共建美好新海南
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五年来海南只增不减。
为了给孩子们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各级党委、政府既堵又导——一方面,实行违规网吧“一次性死亡”制度,开展打击手机网络低俗之风整治行动,清理校园周边的电子游戏室、经营性网吧、彩票投注点、小报小刊摊点;一方面,创设了“未成年人道德讲坛”等一批切合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实际的教育载体。
以“未成年人道德讲坛”为例,五年来,众多全国知名演讲家根据中小学未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特点,设计了“在感恩中健康成长”“做文明海南人”等六大主题,把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和科学文化知识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故事中,让广大未成年人寓教于乐、寓教于德,受到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各个市县还充分利用冯白驹故居、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祭扫、入团宣誓活动。乡村学校少年宫及各级各类科普馆、少年宫、少儿活动中心等场所,已成为农村未成年人课外活动的好去处和素质教育的好载体。
不仅孩子课余有去处,大人业余也有消遣。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扎实开展“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建成20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80个行政村(社区)活动室、60个公共电子阅览室,为65万户农村群众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让2617艘海上作业渔船通过南海渔船通工程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当下的海南,文明新风时时处处拂面而来,一个精神面貌、城乡面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的美好新海南就在前方。
(海南日报海口6月14日讯)
相关链接:
好消息!中央民族大学海南校区确定落户陵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