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保护羊山湿地 建设生态海口
——访我国知名湿地保护专家袁兴中
专家简介
袁兴中,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湿地生态学博士点带头人,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学研究,近年来致力于湿地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在水库湿地修复、适应性功能湿地重建等领域建立了系列创新性技术体系。
湿地是“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富有活力和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发挥着涵养水源、蓄洪抗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还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本。在海口的南边,因为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孕育了广阔的羊山湿地,因其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被誉为“海口之肺”和“海口之肾”。近些年来,羊山湿地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发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真正成为海口的生态屏障?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袁兴中教授。
羊山湿地很多地方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美。
“海口湿地博物馆”
“羊山”泛指海口南部火山熔岩地区,羊山湿地区域北临市区,南至新坡镇,东起龙塘镇,西至石山镇,总面积370平方公里。由于该地区西部高,东南部及北部地区地势低洼,形成了独特的火山熔岩湿地景观。在羊山地区还分布有永庄、沙坡、白水塘等中型水库。由于羊山地区发育良好的火山熔岩湿地,加上与湿地交混的热带森林,使得这一区域成为海口市主要内河的发源地和重要水源涵养地,流经海口城区的三条主要内河(美舍河、响水河和五源河)都源自羊山湿地。
“羊山湿地是发育于火山地貌区域,由地下潜水通过火山地貌区地表裂隙涌出、漫溢、汇流、聚集,以及崎岖的地表承接天然降水,从而形成的天然湿地,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这是自然演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自然遗产。”袁兴中说,羊山地区既满布区域性、大面积、多类型的湿地,又拥有不可多得的天然森林,共同构成了水陆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这在海南并不多见。
羊山地区独特的气候及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包括淡水泉、河流、洪泛区、沼泽、湖泊、水稻田、池塘、水库等湿地类型,堪称“海口湿地博物馆”。尤其独特的是,出露的淡水泉形成涓涓细流,滋润着野生荔枝群落和热带林,野生荔枝林和村落周边茂密植被,与湿地水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热带林-火山涌泉-河溪-沼泽湿地复合体”、“野生荔枝林-热带林-淡水泉-草本沼泽复合型火山熔岩湿地”。在羊山地区,还有大面积种植的水稻田,热带林岛状分布其间,并与淡水泉、草本沼泽镶嵌交错,形成具有热带特色的“田洋”湿地。
调查表明,羊山地区湿地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有水生植物32科47属62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水生植物有水蕨、水菜花和野生稻3种,是海南水生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有野生脊椎动物178种,有蜻蜓6科23属32种、蝶类134种,此外,还有大型真菌60种。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