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肇事车辆前挡风玻璃被撞出一个大窟窿。
←右图:男孩在救治中。
昨天中午,钱江晚报记者接到读者爆料称,杭州市莫干山路大关中学门口,一个看起来十八九岁的男孩子,过马路时被一辆北向南、浙C牌照的宝马MINI车给撞飞了。而当时,男孩是走在斑马线上的。钱报记者随即赶到事发现场及医院。
万幸的是,孩子被及时送往就近的浙江省新华医院。经医院急救,目前,孩子生命体征稳定。
斑马线上,男孩被撞出十多米远
肇事司机:我真的没看到人
中午12点半,钱报记者赶到现场——大关中学门口,那里还遗留着男孩的一只蓝色运动鞋和一滩血迹,地上没有看到刹车印。
目击者叹息说,那会儿11点半左右,听说这个男孩是高考刚结束,这次是回校看望老师的。肇事的是一辆浙C牌照的红色宝马迷你,开车的是个女司机,速度很快,“当时,车子由北向南开过来的,男孩子走在斑马线上,正在过马路。车子的前挡风玻璃都碎成蜘蛛网状了……男孩被撞出大概有10多米远,真是太可怜了。”
徐阿姨也看到了这一幕。她跟钱报记者描述的时候手都还在抖。
“我跑过去看孩子。孩子那时候还有意识。我问他,你怎么样,是大关中学的学生吗?孩子点点头。我又赶紧跑到学校叫学校保安,保安叫来了老师,把孩子送医院去了。”当时,大关中学有四五个老师都跑出来了,包括校长。
徐阿姨还告诉钱报记者,这个路口在早晚高峰的时候是有移动红绿灯的,但事发中午,没有放置。又有目击者说:“当时是有辆公交车正等在斑马线前让行的。”
肇事女司机30多岁,黑衣红裙。她也吓坏了,看起来很紧张:“我真的没看到人……开着开着,好像人突然出现在我车前了……”说着说着,她就哽咽了……
昨天下午,交警部门发来了事故简况——
2017年6月20日11时30分许,姚某(女,34岁)驾驶其本人的浙C7SZ**号小型轿车在莫干山路西侧机动车道内由北向南行驶至三宝路口时,车头与由东向西横过道路的宋某某(男,18岁)相撞,造成宋某某受伤及机动车损坏的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宋某某被送往浙江省新华医院,经医院急救,目前生命体征稳定。
目前,肇事驾驶人姚某正在公安交警部门接受调查,该事故正在进一步处理之中。
被撞伤的男孩,现在生命体征稳定
钱报记者在省新华医院看到,男孩大约1.7米多,瘦瘦的,上身穿着白色的T恤,下身黑色的裤子,身体右侧,包括头部、上臂、下肢都受伤了。
男孩的奶奶刚赶到医院,她告诉记者,孙子姓宋,1998年生的,刚参加完高考,初中是大关中学毕业的,高中读的是杭四中吴山分校……奶奶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
孩子的爸爸默不作声,一直陪着孩子身边,表情凝重。孩子的亲戚朋友们都来了。
医生说,男孩送进来时意识是清醒的。主治医生表示,男孩主要的伤势在于脑挫伤引起的颅内出血和身上多发性骨折。120救护车的现场急救医生说,事故发生时,车速应该很快,肇事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已完全破碎。
昨晚8点多,钱报记者电话联系上了男孩的妈妈后获悉,小宋平时身体挺好的,喜欢打篮球。现在生命体征稳定,人也是清醒的,医生说要观察颅内出血自动吸收的情况,再视情况决定动不动手术。
(感谢本报读者周先生报料)
斑马线前礼让
不要让杭州成为“文明的孤岛”
在杭州,有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地车主在西湖边遇到斑马线没有让行,被交警抓了个正着。车主抱怨说:你们欺负外地人,你抓个本地车试试!
交警笑言:杭州的车,在人行道前一律让行。想抓都抓不着。不信?你来监督!
这个较真的司机在路口观察了41分钟,其间,有270辆浙A牌号的车通过,全都是车让人。
这件事,曾被公安部交通微发布关注、转发。
的确,礼让斑马线,是杭州的一道好风景,一张金名片。所以,这个少年遭遇的车祸,会深深刺痛了杭州人的心。
杭州最早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是从公交车开始的,目前公交车的礼让率已达到100%。经过将近十年的引导,斑马线前礼让,已经成了杭州的共识,杭州人的骄傲。但杭州,不能成为文明孤岛,如何让这道好风景延伸到全省、甚至是全国?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认为,大家都觉得斑马线礼让很好——无论是开车的、骑车的、步行的。既然大家认同这一点,每个人就要从自我做起,还要推广。我们在礼让的同时,行人还经常会给予回应,比如点点头、微笑一下、伸出大拇指,这让开车人感觉很好,从礼让中获得了快乐,渐渐地也就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但每个城市的开车习惯都不一样,这跟当地的法制环境,道路状况,民风等都有关,要让其他城市也将斑马线前礼让行人作为习惯自觉遵守,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同样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时间,并不等于不能做,在全省甚至全国推广,一点点做起来,当全社会形成了礼让的氛围,个人的不良开车习惯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到纠正。
杭州不是唯一一个倡导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的城市,但杭州一定是全国的表率。
将杭州经验推向全省,我们相信不会太难,我们也愿意等待。
相关链接:
日本推进美菲撞船原因调查 美方手握搜查优先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