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沟深,只能靠天吃饭。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乙日亥村,偏偏又常年干旱,还没站到致富路上,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穷怕了的乙日亥村人开始往外跑,韩德文就是其中的一员。然而,他没有压身的手艺,出去只能四处打杂,挣个辛苦钱,刚够糊口。于是,韩德文和更多的人又回到了村里,等着老天爷“赏饭”。
隔壁的化隆回族自治县,靠着一碗拉面,让大伙儿走出了大山,立在了城里。看到别人家开饭馆挣大钱的好光景,韩德文心里痒痒的,但一盘算,又垂头丧气。为啥?一来,打铁还得自身硬,他没拉面的手艺;二来,开饭馆就得先投资,他没原始的资本。
2015年,村里来了扶贫工作组,给村民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很快,循化县就业服务局针对韩德文等20余名缺少技能的人,办起了拉面技能培训班。老师傅讲得仔细,韩德文也学得认真,熟练掌握了拉面技能,拿到了合格证书。
毕业后,韩德文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相中了一家餐厅。回到村里,韩德文跟扶贫工作组说明了自己的困难,工作组也爽快,立马给予了产业扶持资金,加上他向亲戚朋友们借款,凑足了13万元,和村里的一个小伙子合伙把店面盘了下来。
韩德文和媳妇起早贪黑,苦心经营。饭馆的营业额,从每天1500元左右,逐渐地爬升到2000元以上。“半年时间,家里就把欠账基本还清了。”韩德文的老父亲韩舍乙布说。
和韩德文一样的拉面匠,青海全省有18.2万人。他们在全国280多个城市,经营拉面店近3万家。“拉面经济”每年为青海拉回180亿元,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杨颐表示,一碗拉面不仅带动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还带动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使更多群众“换了致富脑子、有了就业路子、挣了稳当票子”。
群众拉面卖力,政策也得给力。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定了“在岗带薪实训+创业”政策,将精准扶贫的对象与拉面店对接,这就改变了以往短期培训的做法,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拉面馆里从“跑堂”成为拉面匠,等掌握一技之长后,再扶持成拉面馆老板,“扶上马,再送一程”。
“培训期间,学员带薪,工资由拉面店支付,每月平均3000元左右。”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潘立说,能坚持培训完的学员,凭工资收入就可以实现脱贫。以化隆县为例,去年组织1020名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参加了精准扶贫拉面经济“在岗带薪实训+创业”计划,实现年劳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近50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可持续脱贫,可谓是输出一人、掌握一技、脱贫一家。
韩德文合伙的饭馆效益日渐向好。他带着一身本事和慢慢鼓起来的钱袋子,又来到上海,开了自己的拉面馆。村里来了5名在岗带薪实训的乡亲,韩德文自己下厨,手把手地教拉面手艺和管理经验,“为的是让大伙儿都能挪出穷窝窝。”今年,他带到上海的乡亲里,有的也已开了拉面馆。而韩德文自己,也从最初的1家店发展到了3家店,管理的员工已达到24名。
相关链接:
证监会对5宗案件作出行政处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