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扶贫“逆思维”
毕诗成
这些天古城西安的市民很兴奋:下半年西安与兰州、西安与成都之间的高铁会相继开通,两三小时大周边生活圈日益完善,媒体上又畅想着早上吃肉夹馍、中午吃兰州牛肉拉面、晚上回西安烤串的惬意生活;市民展望着被秦岭阻隔的汉中油菜花、成都小吃名胜。一切,都会因高铁而现代了许多的样子。
正是在这种舆论亢奋中,我看到了一位西成高铁沿线小城陕西汉中网民的贴文,标题就叫“高铁开通之时,就是有些人一辈子打光棍命运的注定之日”。主要内容是:高铁可能会对汉中的旅游、商贸、餐饮带来红利,但对于大部分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来说,“偏于一方、慢节奏生活”的平静日子会被打破,安逸的日子到头了,甚至戏言,没有结婚的想找老婆会更困难,彩礼会大涨,因为汉中女子的水灵是关中女子没法比的,所以很多人或许会因为高铁注定打光棍……
看到这段话之后,我迟迟不能释怀。看起来很“反现代”,像是一句玩笑,你怎么能指望用交通“不开放”把好女子都圈在身边!但设身处地,又不得不承认,现代化的车轮滚滚向前,对某些在资源、能力、适应等方面相对弱势的人来说,短期内难免会经历一波冲击,甚至震荡,被快节奏的文明一下子搞得手忙脚乱。我们应该承认并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帮助他们更好地搭上列车。
在大城市中心论的视野之中,大家对于高铁、高速公路、飞机航线的开通,更多看重的是“虹吸效应”——对于周边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吸纳,有助于城市的做大做强。但虹吸之后呢?辐射之所的“后发展区域”民众,是否有能力搭上现代快车,有时可能被忽略了。交通更便利了,年轻人被吸走了,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被改变了,应接不暇的短途游客让静谧的山水顿时充满了喧嚣,那种开阔了眼界的“好姑娘也被城市吸走了”的担忧,恐怕也不只是一句玩笑。
高铁来了,高速公路来了,带来了什么?又会带走什么?舆论一片亢奋的时候,也不妨“逆向思维”,考虑一下这种“逆现代”的命题。尤其是当地政府部门,如何借这个势,搭这个车,做好特色产业与特色服务的准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适应下去,踏上文明的梯子——这是需要区域顶层设计的命题。
当前全社会都在做扶贫攻坚。扶贫首要在扶心,一种重要的维度是“精神扶贫”,让弱势者克服对于现代文明开放的恐惧感,掌握更好搭上现代生活便车的能力。在这样的时期,尤其不能失去感知贫困弱势人群心理忧虑、文明恐惧的能力,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修了路,就能富”,把发展的观念单方面强塞给他人。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接收现代化,都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大家的引导、疏导,需要共同释放的善意,而不是把谁“活该倒霉地抛下”。
对于现代文明的一时恐惧,是很正常的,它需要靠补充自我、升级自我,来应对消解。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贫困者的困境各有各的不同。唯有设身处地,体认共情,不简单化地代替思考,才可能建构更大的发展共同体。
相关链接:
京沪高铁今双向首发“复兴号” WiFi网络覆盖车厢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