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人的讲师团
丁璇讲座事件后,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也被推到台前。
据了解,这个研究会属于民间社团组织,主管单位为河北省文联。
“研究会是我们的挂靠单位,今年5月刚通过年检。”6月8日,河北省文联组联部一李姓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研究会的注册副本,法定代表人是李丹,业务范围包括培训、宣传、研究、咨询、交流、会刊等。
研究会的执行会长刘光启称,2009年他偶然听了传统文化的课程,觉得很有意义,就筹备成立了这个研究会。
研究会官网“中华经典网”上介绍,刘光启为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原主任。6月8日,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证实,刘光启在该单位人才交流中心做过常务副主任,曾是正处级干部。
丁璇事件后,很多网友质疑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是丁璇开展讲座的幕后操手。
“丁璇是研究会非驻会人员,讲座都是直接邀请本人。这次她在九江学院的讲座,我是事后才知道的。” 研究会因丁璇而遭人非议,刘光启觉得委屈。
对于为何选中丁璇作为女德讲师,刘光启说,丁璇曾称,在她八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捡到《朱子家训》、《女儿经》和《麻衣神相》,回家后就熟背《女儿经》。这段经历,丁璇在多个场合提到。
此前三年间,丁璇类似的女德宣讲有300多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从宣传中可以看出,请她做讲座的多数是各地的文联、妇联、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也包括九江学院等学校和文化公司。
记者调查得知,在中华经典网上,与丁璇一样,曾被冠以专家身份的共有46名讲师。根据主讲课程不同,他们被分为“孝道教育”、“身心健康”、“家庭教育”、“女德教育”和“礼仪雅乐”等十一个类别,其中“女德教育”和“礼仪雅乐”中都有丁璇的名字。
讲座事件后,“中华经典网”删除了丁璇所有信息。刘光启说,丁璇本人希望把自己的信息从网上撤下来。
而实际上,6月13日,记者发现,中华经典网将所有讲师资料全部下架。其中,有7人的宣讲方向为“女德教育”。
搜索发现,这些讲师和丁璇经历相似:“半路出家”,听过一些传统文化的课程,讲座内容多半是自己的领悟和生活。
其中,女德讲师刘某是青岛某美容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家庭教育讲师田某是山东省肥城市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记者通过百度查阅,并未查到她们有研修传统文化方面的经历。
另外,与丁璇一样,其他一些讲师也有过不少“雷言雷语”。
女德讲师谷某曾在讲座中称,自己2009年开始走上讲台。她讲《我是怎样做亿万富翁太太的》时,说自己有四项基本原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和坚持不离婚。
另外一位马姓女讲师曾在讲座上说,如果老公不孝敬自己的爸妈,一定是因为妻子德行不足。她还说,有人听了她讲六个小时的《女论语》,回家就在丈夫面前跪下认错。
丁璇说过的“三精成一毒,专伤不洁女”,早在2010年,一位叫宋桂令的老师就在公共场合分享过这句话。
刘光启称,中华经典网只是一个平台,研究会并没有认定讲师资质的权利和义务:“谁愿意成为讲师都可以注册。我们主要是看她以往在公开场合做过的报告,以及有没有被正规机构邀请过。”
6月14日,刘光启向记者出示了中国文化管理协会颁发给丁璇的“中华传统文化专家库”资格证书。证书期限是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内页写着:本证书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管理、宣传、教育、实践等各类人才,经评审考核合格,颁发的有效凭证。丁璇的专家类别为宣教传播型专家。
“丁璇的证书已经在2016年注销了。”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徐国军说,当时他们在做和谐文化社区公益行的项目,从社会上募集了一些老师,相当于在项目内部颁发证书。但是,“很多老师不听指挥,还有老师拿着这个证书出去讲课,协会觉得不好管理,就注销了大部分老师的证书。丁璇就在注销的名单中。”
丁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去各地开办讲座不收费。据广西某茶文化公司的何先生说,去年年底,他们请丁璇讲课,丁璇确实没有收费。
另外,丁璇在讲座上说,她对自己女儿也是这么要求的。但丁璇的很多老同事和邻居都知道丁璇与女儿闹过决裂的往事。2009年,一封疑似丁璇女儿所写的实名举报信在网上流传,信中披露,因婚事,丁璇和女儿有很大分歧。“虽然不知道举报信的内容是否属实,但那段时间,丁璇挺受打击,不爱说话”,丁璇在承德的老同事说。
对于这些讲师宣扬“男尊女卑”的言论,武汉大学教授钟书林认为,在公开讲座中出现这些观点,体现了当下传统文化教育中鱼龙混杂的乱象。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要细加区分、扬弃,不加区分地把一些传统糟粕宣扬开来,遗害比较大。
“女德教育的出发点是相夫教子。而相夫教子,既是古代优良家风的承袭,也是现代女性实际依然在传承的家庭使命。如果片面地强调女德,对于现代职业女性来说,就有些很不合时宜。”钟书林说。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吴成国认为,社团组织也应该对讲师资质进行把关,开办讲习班和书院更要和正规学校开设课程的标准一样来把关,否则就会误导公众。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