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撰稿陈建林
临高县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文化积淀丰厚,历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渔歌“哩哩美”和人偶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临高是海南较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县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深的诗词渊源,宋代大文豪苏轼路过临高时曾留下励志诗《端砚铭》。
回眸千年,临高的土地上,诗的种子早已经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绽放曦光,茉莉花开,韩轩书生,开启了临高诗词薪火,世代相传。
悠悠文澜江,滋养了深蓄珠玑之华的临邑诗词,一方雅趣的水土,孕育着一片诗词情怀,而这片诗词的源头,要从800年前的南宋时期说起,时任县令谢渥聘请贬官胡铨到茉莉轩讲学,使临高学子深受教化。
明清时期,临高诞生了一批举人、进士。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临高人纷纷著书立说,出版诗词、散文专著。
临江活水淌诗意
桐乡诗风屹巍然
绍兴十八年(1148年),新州守臣张棣攻讦胡铨与宾客唱酬对答,诽谤怨恨朝廷,胡铨被贬至吉阳军,途经临高时留宿一段时间。时任临高县令谢渥请胡铨到茉莉轩讲学,后来培养出临高历史上第一位举人戴定实。至明清时期,临高共有27人中举,1人中进士,包括王佐、刘大霖等先贤,营造了临高浓郁的人文风气。
其中,尤以王佐诗词见长。王佐自幼明敏聪颖,与丘濬、海瑞、张岳崧合称“海南四绝”,因其擅长作诗,被冠以“吟绝”之称。王佐的《鸡肋集》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诗文汇集,郭沫若、茅盾、田汉等人读后,称赞王佐是一位“爱国诗人”。
王佐,字汝学,号桐乡,临高县蚕村都(今临高县博厚镇透滩村)人。父亲王原恺为世袭抚黎士官。母亲唐朝选,是琼山进士唐舟(监察御史)的侄女。王佐七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知书识礼,让王佐追随名师,曾受教于唐舟、丘濬。20岁时考中举人,后来在国子监读书,一呆就是19年。虽然每试首擢,但又被忌者所黜,仕途失意,最后以年近40铨补,历任高州、邵武、临江三府同知,均为副职。王佐仕途失意却为他取得创作上“另一个丰收”。
王佐自少至老,酷爱书史,勤奋笃学,博学识广,常以他的独特视角和爱民情怀感悟当时的社会和生活,创作了《鸡肋集》《朱崖录》《琼台外纪》等著述。
王佐是个土生土长的临高人,二十岁左右中了举人,六十岁左右致仕回乡,游览家乡各地,吟诗写作,看到家乡文澜江,忧国忧民,触景生情,写下了这“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式的诗句,抒发内心抑郁的爱国情怀。
王佐每到一地为官,总是体恤民情,视任所为家乡,视民众为手足,竭力解决人民的生产生活难题。对家乡景物风情的钟爱,王佐对出生地透滩村有深厚的情愫和爱恋,特别是晚年的诗作,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民瘼情怀。在《桐乡记》《桐乡八景》《滩村四景》中有生动的描绘和真诚的讴歌。
王佐85岁在家辞世,留下很多优秀的诗文,他的诗,状物、写景,刻画入微,怀古抒情,清新隽永,多为爱国忧民之作。作为临高诗词的代表人物,也被誉为岭南诗派“南园五先生”,王佐拥有很大的名气,他的诗文对临高诗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此后的临高人秉承先贤遗风,与诗结缘,学习先贤诗词歌赋,吟诗写诗蔚然成风。
1962年,著名诗人、原中国戏剧家田汉在临高考察时,即兴写下:“闻歌起舞皆童叟,对答念唱尽村俚。”
高举吟旌承一脉
诗乡歌海妍华章
临高盛产诗人绝非偶然,必有其独到之处。作为爱国诗人王佐的故里,临高本身就流淌着诗的文化,人们懂诗、爱诗、赏诗、吟诗俨然已是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一种乐趣。而临高人喜欢的渔歌“哩哩美”和“人偶剧”等非物质文化项目,同样浸润着诗词的灵气。
临高的诗词文化教育,从王佐那个时候就开始了,时隔数百年,诗词的韵味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散去。
这颗诗歌的种子,经过时间的润泽,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矗立在临高的文化土地上。
看今朝,临高诗风不减更浓。
现如今,临高诗词创作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在文澜江两岸广阔大地妙笔生。
在临高,无论是学生,还是农民,无论在乡村,还是在企业,无论在社区,还是在机关,诗词繁荣热潮涌动,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陶冶着情操、净化着心灵,干部群众业余生活健康多彩,文明素质普遍提高,干事激情不断增强。
在临高,每座庙宇、祠堂、学校的醒目处都有楹联,或刻于石柱,或书写于红纸,字句工整,结构严谨,平仄韵律,十分讲究,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风土人情,使得临高被评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当之无愧,而“中华诗词之乡”根植于这样的土壤,无疑,是又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海南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且诗词文化深有历史渊源,尤其是临高,明代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王佐,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这样评价。
“自从踏上这三尺讲台,成为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对于中华古典诗词,我们从一个纯粹的欣赏者,转变成了一个传授者,那些透着文化气息和掺和着历史烟尘的诗句中,包含着诗人的感慨和历史的沉淀,它们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世间的真理完美地诠释,让人为之陶醉,为之赞叹。”临高中学语文老师周莹说。
临高县诗词学会的这些老人们,也是充满力量的枝干,承载着诗歌的过往,担负着诗歌的未来,尽管他们大多年近古稀,但对于诗词,他们仍有着一腔热血。
他们以诗育人,为这片土地滋养出诗词新生的花蕊。
《临江潮》作为诗词学会的代表刊物,从创刊到现在已经出版40多期,正在成为对年青一代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刊物。
诗词文化氛围浓
中华诗乡实名归
2012年9月,临高正式启动创建“中华诗词之乡”。
在中华诗词学会、海南省诗词学会的精心指导下,全县诗词组织遍布城乡,诗词活动丰富多彩,诗化环境氛围浓厚,诗词创作硕果累累,诗词新人层出不穷,诗词影响不断扩大,全县上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中华氛围。
为进一步提升诗词创作的热情,提高现代诗词创作的水准,临高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领导小组还多次组织开展诗词写作培训、诗词讲座、诗词朗诵、诗词创作比赛、诗词沙龙和采风等系列活动,使得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无论男女老幼,几乎人人喜爱诗词,并懂得赏诗、作诗。
一直以来,临高坚持把“中华诗词之乡”作为一张文化名片来打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临高拥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8人,省诗词学会会员55人,县级诗词学会会员1080人;临高诗人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诗作近万首;编纂了《临高古今诗词选》、《文澜诗词》,编印《鸡肋集》新校注本共5万多册;出版个人诗集的会员有30多人。
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上,临高诗词创作爱好者团队日渐强大,他们与时俱进,诗情激昂,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为给这些诗词爱好者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临高先后成立临城、新盈、加来、调楼、多文、东英、和舍、波莲、博厚、皇桐等10个诗词分会。其中,有5个分会创办了《江韵》《后水涛声》《绿浪》《文荟楼》《大寒山》文学诗词刊物,县委办公室创办《泰和诗刊》,县文联创办《诗词艺苑》诗报,各中小学校还成立诗社,出版内部交流诗刊、诗报,真可谓硕果累累。
目前,临高设立了中华诗词学会创作培训基地,加强创作和交流,以中华诗词作为普及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弘扬诗之正能量,努力构建精神文化家园,为临高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后来居上提供文化滋养。
诗词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临高文化春风抚慰下,百花齐放春“满城”!
相关链接:
临高发放教育补助近1300万元 万余名寒门学子获资助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