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银行员工表示,在不同时间,不同银行对于“存款挂钩招聘”的“行情”不太一样,其所在银行目前大概需要2亿元
■本报见习记者 刘 萌
每到季末、年中、年末时点,部分银行贴息揽储或变相高息揽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在越来越大的揽储压力面前,银行更是使出浑身解数,甚至在新员工招聘上也要附加条件。
近日,某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透露,银行招人时“嫌贫爱富”是业内潜规则,按照人脉或社会资源等背景招人也并不避讳。
没有“存款背景”或受鄙视
在同业竞争和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冲击下,银行员工拼爹、拼社会资源的情况依旧存在。《证券日报》记者查阅某银行招聘论坛发现,不少网友吐槽银行公开招聘只是走过场,能拉到存款才是最大的优势,这种现象在中小银行尤为突出。
某网友表示,自己参加某股份制银行的面试,面试官直接询问父母可不可以拉到存款,在回答可以之后又进一步问,除了父母,亲戚朋友是否也能帮忙存款。另一个网友也表示,在面试时直接被问“你有没有办法在3个月内达到日均3000万元存款?”
多位网友吐槽,因为“吸储”能力不足在面试时被赤裸裸的鄙视。除了面试,在笔试或者报名填写资料的环节也多需要填写“父母家庭背景”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证券日报》记者查验了部分银行的招聘启事,并以应届生身份致电咨询获悉,无论哪类招聘岗位都有一段时间的柜员或者客户经理的轮岗时期,虽然并没有对“吸储”能力有明确的要求,但是通过面试入职以后拉存款也会压力山大。一家股份制银行的招聘业务负责人对本报记者坦言:“由于日均存款余额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绩效,社会资源不够,完不成业绩,只拿基本工资估计多数人都坚持不了太久。”
除了应聘环节,已经入职银行工作的见习生也要面临“揽储”的压力。在某城商行工作的小李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我在去年8月份通过应届生招聘进入银行工作,见习期一年,这个月马上要面临考核,对应的业绩需要新增存款2000万元才可以,并且新开卡数量和理财总金额也有一定要求,不然考核通不过就要延长见习期。”
本报记者随后询问是否会有人因为未通过考核不能转正,小李表示,“多数人考核能够通过,同事们不止拼爹拼妈、还各种拼亲戚朋友,亲友们了解难处,都会帮忙。不过,如果家里实在没关系可以借助,确实可能会无法完成任务,去年就有同事考核没通过,没有选择延长见习期,而是直接离职了。”
关系存款难以避免
除了借招聘、转正揽储外,银行的存款大户“公款存款”也成为银行招聘的一个“BUG”。
近日,某股份制银行员工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自己所在支行就有这样的“关系户”。该员工解释道:“大部分银行员工属于‘人带来存款’,而该关系户属于‘存款带来人’。该同事入职的时候带来某企业10亿元的存款,其工作就是维护对应企业关系以及少量日常工作。按照我们支行的规模,一般有效对公客户需要达到20个左右才可以在月度考核中位于前半部分,但是这个同事目前只有一个客户已经稳坐排名前三。”
上述银行员工还补充道:“部分企业在选择某支行或分行存款时,有时会提出‘我给你至少多少存款、多少业务,是否可以给我安排一个员工’,这在行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银行需要业绩,对于银行来说,很多岗位谁做都是一样的,接收可以带来存款大户的员工何乐而不为。我们作为同事也觉得见怪不怪,毕竟人脉资源也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随后向该员工询问上述“多少存款、多少业务”的具体量级,该员工回答道:“在不同时间,不同银行这个‘行情’不太一样,我们行目前大概需要2亿元,但对此也没有明确;而个别同业甚至对此‘明码标价’。”
该员工同时透露,此前还有一些求职者借帮助银行介绍对公存款或国企客户等资源谋求优先入职的情况。
2017年6月26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吸收公款存款行为的通知》,针对银行业在吸收公款存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规范。该通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新要求:一是提出回避要求,若公款存放主体相关负责人员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直接利益相关人员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员工,该员工应实行回避,对不按规定回避的,所在机构要做出严肃处理;二是进行廉政承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资金存放管理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按照公款存放主体的要求出具廉政承诺书。
所谓的公款就是指财政专户资金、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资金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银行账户资金。这是银行业的稳定存款大户,往往是各家银行必争的“香饽饽”。这类客户无论对哪家银行来说都是存款大户,资金量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元,拉到一户,一个支行甚至分行的业绩都不愁完不成。
不过,有部分银行人士表示,不管是客户要求银行接收员工,还是银行对员工背景进行删选,都是一直存在并且难以完全杜绝的。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