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际体育记者日:从全运会看中国体育的进步和革新
新华社天津7月2日电 节日、假日,并不一定意味着休假、清闲。正如7月2日“国际体育记者日”这天,体育记者们依然要坚守岗位,为采访奔波,为写稿费思量。2日,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拉开决赛阶段大幕,我们请来近期一直跟踪报道全运会的几位新华社记者,谈谈他们的全运经历和感悟,从中不难看出中国体育的进步和革新。
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郑昕:全运会正在回归体育的本质
体育记者的节日就应该是“奋斗”在第一线的,像一年中其他的364天一样。作为一名体育记者,我在2017年围绕着全运会展开了太多的工作,也看到了群众以自身参与来喜迎全运会的热切场面。本届赛事的一大理念就是要让全运会回归大众、回归体育的本质,这种理念不仅需要体现在群众项目中,也应该体现在全运会从筹办到观赛再到比赛的方方面面,让更多人享受运动的乐趣。
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岳月伟:全运会给群众选手别样体验
4月29日,第十三届全运会首个项目——马拉松在天津武清举行。最终,来自山东的选手运艳桥夺得冠军,赢得全运会历史上首枚群众组金牌。我当时守在终点线附近拍摄,运艳桥轻松冲线的一刻异常兴奋,比当时夺冠的专业选手还要兴奋。运艳桥是中国越野跑第一人,在业内的知名度很高。他参加的比赛、获得的奖项不少,但作为群众选手登上全运会的赛场并夺得冠军,相信他的感受跟以往任何一次都不一样。
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王君宝:全运会让冷门项目迎来新生
在采访全运会群众项目滑板预赛的过程中,就深深地感觉到全运会给一个项目带来的巨大变化。作为一项并无系统组织的街头项目,滑板经历了本世纪初的繁盛以及持续到现在的低谷期——一大群滑板少年长期生活在“地下”,没有受到世人瞩目的舞台来让他们展示,一切都是圈子内的自娱自乐。
但是全运会的到来,让许多已经放弃这个项目的滑板少年重拾梦想,也让坚持下来的街头运动员等到了他们的希望,并带动更多人参与这个项目,滑板突然在街头重新繁盛开来。
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李华梁:专业与业余互融互通
6月初采访太极拳项目的预赛,在赛场深刻感受到全运会增设群众项目后,业余与专业之间互融互通的氛围,一方面业余选手可以在拥有专业赛场、专业裁判的比赛中展示自己的习练水平,与此同时,一些民间高手、“练家”也会给在场的专业选手、裁判启发,让他们从全新的角度看待项目本身,对今后的项目推广进一步思考,甚至就一些自身的技术细节进行改进。专业与业余间碰撞出的火花在预赛已现端倪,即将开始的决赛更是分外令人期待。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