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如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城市经济地理?
日前,成都市对外发布消息,成都目前正在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本轮总规修编年限至2040年。明确城市发展总目标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城市性质为“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职能为“五中心一枢纽”。
成都城市布局将由原来的“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龙泉山由原来的生态屏障转变为城市绿心。在现有南北城市轴线基础上规划东西城市轴线,形成整个城市南北向、东西向联动发展格局。
在南北轴线基础上 规划东西城市轴线
新总规确定城市发展总目标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本轮总规修编的年限至2040年。为打破城市圈层式发展格局,将中心城区范围由原绕城高速以内区域扩大至所有的市辖区,具体包括金牛、武侯、龙泉驿、双流等11个行政区以及高新区、天府新区直管区(为11+2的区域结构)。将在现有南北城市轴线基础上规划东西城市轴线,形成整个城市南北向、东西向联动发展格局。在完善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体系方面,将国家中心城市“五中心一枢纽”的功能在全域统筹布局,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的功能体系,推动城市由单极发展向双城时代迈进,由圈层式发展向多中心支撑迈进,由同质化竞争向错位发展迈进。
针对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公共配套不足、城市活力缺失、文化彰显不足等问题,新总规提出:开展全域总体城市设计,明确城市特色风貌和空间形态结构;促进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规划“8+X”条城市通风廊道,对廊道内建筑的高度、密度和布局形式等方面强化管控,改善城市的通风环境,缓解雾霾;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设施保障服务水平,规划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等。
“十字方针” 调整城镇空间布局
其中,“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是成都调整城镇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的基本方法。
“东进”区域是全域发展格局中的国际门户、产业新城和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主要包括简阳市、金堂县、龙泉驿区部分区域以及青白江区和天府新区龙泉山部分。“东进”规划坚持产业分区、集约开发、集群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空间上形成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简州新城、简阳城区等产城相融的功能板块,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实施“东进”符合经济主流向,对培育城市的新动力,构建城市发展新载体,破解城市单中心结构具有战略意义。
“南拓”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主要包括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双流、新津等区域。“南拓”重点是坚持“全域规划”理念,对天府新区规划和城市设计进行系统优化,将天府新区建成具有国际水准和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新经济成长区和高品质城市新区。
“西控”是打牢城市生态底子、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涉及都江堰、郫都、温江、崇州、大邑、彭州、邛崃、蒲江及高新西区等9个区(市)县。“西控”的核心是提高产业门槛,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重在以控促优,保护自然文化景观,提升西部生态功能,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提升绿色产业发展能级。
“北改”就是要保持城市的特性,形成城市更新示范区、工业发展转型区,主要涵盖新都、青白江、彭州等北部城区。“北改”重点针对“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生态优化、强化门户枢纽、区域协同、健全交通、彰显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规划优化和提升策略。
“中优”的核心是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保持和彰显成都的历史文化特色。按照中心城区范围调整的要求,“中优”区域从绕城高速以内扩展到规划的五环路以内,包括现有中心城区五城区,涉及龙泉驿区、郫都区、新都区、双流区、温江区、天府新区及高新区。“中优”从城市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入手,通过腾笼换鸟,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城市品质,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的极核功能、优化提升城市业态,发展商业中心、总部中心、文创中心,形成高端服务集聚区,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市民的归属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优”与中心城区并非同一概念,所以范围也并不相同。中心城区范围是所有市辖区,“中优”范围是“规划的五环”以内的区域,“规划的五环”的位置大概是一绕以外、二绕以内。
产、城、人一体化统筹规划66个产业新城
成都此次修编,是严格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精准识别城市问题,精准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产业园区就是城市新区”的理念,按照“产、城、人一体化”方式,统筹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空间规划,在全市统筹规划66个产业新城。将优化完善成都市总体城市设计,明确城市形态格局,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明确城市天际线控制和城市色彩特征,精心打造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落、文化景观。
在总体城市设计基础上开展分区城市设计及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将平面规划向立体空间规划全面延伸,通过城市设计的全面开展,引导城市形成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城市空间形态。
解读1
成都市经信委主任施跃华:
优化产业布局空间布局,五大分区差异化发展
“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的大格局中,成都工业将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做强特色园区支撑。”施跃华表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格局,要进一步深化落实差异化发展策略。
其中,在“东进”区域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在“南拓”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突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
“西控”区域的制造业将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型转型发展,突出发展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服务、工业设计等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可循环的产业体系,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
“北改”区域则将依托国际铁路港,发展适欧、适铁先进制造和物流商贸等外向型经济,突出发展高端装备、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
“中优”区域将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逐步疏解一般性制造业,着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快总部管理、工业设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软件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解读2
成都市建委总工程师陈顺治:
12条轨交连接东进产业新城,高铁交通半小时覆盖周边城市
推进“东进”,目前成都初步拟定了12条轨道交通线路,连接东进产业新城。包括18号线、13号线、24号线、38号线、达成铁路、遂成铁路、成渝客专、成自铁路等。此外,“南拓”、“西控”、“北改”、“中优”都有相应的轨道交通予以支撑。
陈顺治介绍,将依托轨道交通的骨干成网引导“南拓”,以轨道枢纽支撑天府新区、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
“西控”将以市域郊区轨道快线保障,并以此强化西控区域与中心城区点到点的快速连接、提升交通区位,另外通过TOD模式(公交优先发展模式)建设和改造西部城镇,重塑城西经济地理。同时陈顺治还透露,为促进北改,将构建连接北部城镇和产业区的轨道快线,促进北区旧城更新、产业转型,强化北部区域门户枢纽功能。
最后,成都将以轨道交通加密成网来支撑“中优”。“构建‘轨道交通+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圈,并通过轨道交通枢纽周边资源的综合开发,加快优化和构建中心城区功能圈和商圈,进而促进中心城区功能的整体优化。”陈顺治说。另外记者了解到,城际轨道交通将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陈顺治表示,今后高铁交通圈半小时覆盖周边城市,串联起成都平原“1+7”城市群,实现1小时覆盖川南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主要城市。
解读3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瑛:
规划150公里锦江生态轴,打造4800公里自行车交通网
“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近期,成都先后编制了《成都市域天府绿道总体概念规划》《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体概念规划》《成都市中心城区小游园、微绿地实施规划》等生态专项规划,规划助推‘全域增绿’”。张瑛表示,成都规划了“一轴两山三环七道”市域天府绿道体系,将绿道系统与慢行系统有机衔接,串联沿线的城市森林公园、历史遗迹、农业产业园及特色镇,突出环境保护、地域特色、生活需求及旅游功能,充分体现“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原则。
“锦江生态轴”自都江堰起天府新区止,全长约150公里,贯通成都全域,环城生态区内也将形成约500公里环城天府绿道。
规划“两网多线”的慢行交通体系,将形成约4800公里以上的自行车交通网和4500公里以上的步行交通网,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便捷、舒适、高品质的慢行交通环境。此外,到2020年,计划新建中小学、幼儿园320所,其他各类社区服务设施730处,通过构建城市社区服务设施体系,为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提供坚实功能支撑。
相关链接:
吉利四川新能源商用车“南充造”投产 现场签约3000台订单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