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宣布在全国启动“顶梁柱计划”,针对全国重点贫困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公益性大病医保服务。本网《我要问小编》栏目对网友提问进行了解答。
网友人在江湖飘儿问:
看到身边的老乡“一病回到解放前”,我想帮他问问,“顶梁柱计划”和现有的新农合、国家大病医保等有啥不一样?有何快捷的参与方法吗?如何让我们农村人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小编答:
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一直以来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近五年来,习总书记30多次到国内各地考察,几乎每次都提到扶贫,从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到云南昭通,从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到“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从重庆到山西,从“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到“抓好脱贫攻坚这个第一民生工程”......超过25个重要场合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的扶贫脚步遍布各地,他的扶贫思路清晰明确。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不降反升。据国家卫计委统计,从2013年的占比42.2%,到2015年提高到44.1%,可以看出,疾病已经成为贫困增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个问题越来越大、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在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回应“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问题时指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会长期存在,对此要采取 “靶向治疗”。总书记所讲的“靶向治疗”,是针对农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特殊人群,而有针对性采取的扶贫脱贫措施,是精准扶贫。
那么如何啃下这根“硬骨头”,对因病致贫说“不”?
7月12日,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宣布在全国启动“顶梁柱计划”,针对全国重点国家级贫困县20至60岁的农村家庭建档立卡户,为“顶梁柱”免费投保,预期到2020年累计覆盖贫困人口1000万。
要想精准扶贫,关键在“对症下药”。在一个家庭的脱贫致富中,“顶梁柱”作为主要劳动力,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很多家庭因病返贫,主要是由于基本的医疗保障水平比较低,医疗保障的报销门槛高,因此,对一些家庭来说是较重的负担,不能及时治疗,小病积成大病,同时由于大病保险的病种不一样,很多疾病不在报销范围里。
而“顶梁柱”保险项目主要针对贫困户中的主要劳动力提供专属扶贫公益保险,在新农合、国家大病医保基础上重点保障贫困人口目录外的医疗费用,是对现有医疗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也是在为健康扶贫探索新模式、新方法。
据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夏更生介绍,可促使农村贫困人口在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普遍提高5个以上百分点。实现贫困人口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
目前通过线上平台筹款及央企配捐,首批6000万元经费将为全国15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大病医保,“顶梁柱”保险项目的第一个示范县,就落在贵州省习水县。
与以往扶贫思路不同的是,“顶梁柱计划”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成为该计划的一大亮点。
“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贫困群众用上互联网。”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将“互联网”与“扶贫”联系在一起,为我国新时期下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顶梁柱”保险项目将互联网在精准扶贫上的优势具体化。受保人可在线完成保单查询、上传理赔单据、发起理赔申请,图像识别检测将充当理赔人员的眼睛和大脑,自动识别图像类型,提取文字信息后,对关键核赔因子进行识别,用更“智能”的方式为保险公司提供理赔参考。这对保险公司来说,减少了厚重的后端理赔及服务成本,撬动商业力量持续参与公益,“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提高扶贫效率。
国资委和保监会等部门全程将参与并监督,从捐款到理赔,全程可追溯。广泛动员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都可积极参与,开创“全民参与、全程透明”,“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如何让现行贫困标准下的每一名同胞能够在2020年前走出贫困,是党和国家要干的一件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成绩可谓举世瞩目。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相当于减少了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规模。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标志着全国扶贫脱贫工作大跨步的进展。
2016年国家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完善全民医保制度,进一步增强防大病、兜底线能力。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通过“互联网+”的新杠杆来撬动精准脱贫的硬骨头,从而实现全面小康,这是具有情怀的中国梦想,也是充满智慧的中国方案。(文/田宏)
相关链接:
国务院扶贫办通报扶贫领域违纪违法10起典型案例 海南1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