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师学子走进墨桥小学
演绎支教志愿者和乡村孩子的故事
近日,在琼山区红旗镇墨桥小学操场的大榕树上挂满了各种照片:有孩子们在嬉戏玩耍、有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折千纸鹤、还有孩子们在切磋围棋……大榕树下几十个孩子仰着头一张一张地仔细查看照片,天真的脸上流露出不舍。
“老师,你们还会回来看我们吗?”离别之际,不少小朋友拉着支教志愿者的手不肯放开,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几句话,平时调皮的“孩子王”梁崇俊哭得最伤心……
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墨桥小学支教活动负责人张征宇告诉记者,6月30日至7月6日,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9位学生在墨桥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此次支教主要是为当地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体育、美术等方面素养;陪伴孩子们并提供暑期作业的辅导。
一群渴望求知的乡村孩子
“通过试课,我们发现孩子们对美术、体育、英语这三个方向兴趣较大。在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后,我们为这些学生们量身定制了爱心班、求知班、希冀班等三个培训班。”学生志愿者负责人单滢竹说道,刚开始这些孩子们都很害羞不敢上前报名,经过大家的鼓励后从羞怯举手到放开地鼓动同学一块报名,排着队用笔在纸上写下自己的信息。“最让我们感动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孩子们提前一个半小时就来到了学校,静静地坐在操场上的大榕树下等。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深深地触动着我们每一个志愿者。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加耐心、细致地为孩子们答疑解惑。”
“有一次,我们在自己所负责的班级里宣布要做一个梦想画作展览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我们发现即使是平时有些调皮的孩子在美术课上也非常认真,用蜡笔在纸上细细地描绘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单滢竹告诉记者,在志愿者与学生家长联系的过程中,志愿者发现大部分在校学生家庭状况较为特殊,很多是留守儿童或是家中发生过变故,“这是一群虽然家庭特殊但是渴望知识、渴望未来的孩子们。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孩子们坚定自己的梦想,走得越远越好。在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孩子们也不输给其他同龄人。他们不仅上课认真听讲,碰上不懂的还会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请教我们。课后,仍有许多孩子在学校停留,直到饭点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一群热心农村教育的志愿团体
琼山区红旗镇最早有30多个乡村学校和教学点,随着生源问题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仅剩下唯一的一所乡村小学墨桥小学。距离红旗镇10公里的墨桥小学建于1968年,学校面积9800多平方米,校舍1750平方米,设有教学区、宿舍区、运动区,图书室等。
“我参加过3次向墨桥小学的捐赠活动,对墨桥小学有很深的感情。同时也希望有更多人来关注农村教育、关注乡村小学和这里的孩子们。”海口市乡贤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海南师范大学唐晓阳教授告诉记者。
除了此次在海口市乡贤文化研究会、墨桥村教育促进会的支持下组织的海师大学子暑期支教活动外,今年以来,众多热心公益的社会团体多次组织助学活动并深入农村调研,为振兴墨桥小学、给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群策群力。
就在今年5月份,由海口市乡贤文化研究会指导,墨桥乡亲教育促进会与石玉冼太夫人文化园在墨桥小学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的助学大会,共有50多名学生受助校服和书籍等;而在6月27日,由红旗镇政府、墨桥村委会、红旗镇中心小学和墨桥小学主办,海南师范大学初教学院、海口市乡贤文化研究院、墨桥乡亲教育促进会协办的红旗镇振兴墨桥小学教育工作研究会在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召开,红旗镇28个村村长及学生家长一同献策墨桥小学发展。
已经连续13年联合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举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的墨桥乡亲教育促进会的王德三兄弟表示,村民都希望能保留这所家乡学校,作为从墨桥走出来的人,大家都有乡根情怀,希望通过自身的行动带动更多人关注乡村学校,使其能够有长足发展。“我身边有很多热爱墨桥、具有乡愁情怀的人,我们的乡村小学不仅让孩子可以在父母身边完成学业,也是乡村文化的一个传承点,更是保障了那些贫困孩子有学可上。”
记者龙易强 通讯员白鹏
(海口网7月14日讯)
相关链接:
海师精准扶贫实践团赴陵水开展教育帮扶活动落幕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