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呼家楼北里社区,楼门口的垃圾分类箱。
7月21日,富力又一城C区东北角,小区简易露天的垃圾处理中转站,物业工作人员把小区内集中的生活垃圾装车处理。
7月21日,呼家楼北里社区,朝阳环卫垃圾中转站,工人把各楼门口的垃圾统一集中在中转站,等待垃圾转运车把垃圾运走处理。
2015年,北京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790.3万吨。2020年,根据预测,这个数字将超过1000万吨。生活垃圾处理“牵动人心”,也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曾多次公开表态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垃圾强制分类也被写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其中提到,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今年,北京在垃圾分类上进一步简化,分类方式由“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及“厨余垃圾”变为“干湿分类”,即只需分类“可回收垃圾”及厨余垃圾。同时提出,要在每个区至少1个街道、区内其他街道至少有1个社区落实垃圾分类。如今,垃圾分类落实如何,记者分别探访了丰台、朝阳、西城、东城多个社区,体验垃圾分类从源头到运输、简单处理等环节。
体验1投放
厨余垃圾桶成摆设
目前,大多数社区已落实分类垃圾桶,标有“可回收”、“厨余”等字样。
为提高垃圾分类拣出率,北京已在劲松等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干湿分离”。在劲松五区,“绿灰蓝”三色分类垃圾桶换成“干湿分离”的两个垃圾桶。社区主路边增加了8组24个大桶,专门收集其他垃圾。
22日下午,记者看到一位居民将一袋废纸杂物倒入其他垃圾桶内。他说,他已养成了把干、湿垃圾分开的习惯。平时一般会在厨房和餐厅多放一个垃圾桶。记者在其他垃圾桶内基本未见到剩饭、菜叶等厨余垃圾。劲松五区社区负责人此前介绍,目前约有300户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每天居民产生的垃圾量约为4吨,其中厨余垃圾量约为0.8吨。
但探访时仍发现垃圾混放现象。在丰台区刘家窑地铁站附近多个小区、东城区龙潭西里等小区,标识为“其他垃圾”的垃圾箱内仍可见菜叶、剩饭等厨余垃圾。
龙潭西里小区附近出口处,堆放着标识为“可回收”、“厨余”和“其他”字样的10个绿灰蓝三色垃圾箱。垃圾箱周围散乱堆放着废弃的塑料瓶、纸片及吃剩的食物等。雨后隐隐散发出酸臭气味。
“北京零废弃”发起人毛达则认为,按照其他城市的经验,提高源头分类效果,还要遵循谁产生、谁付费,多产生或未按要求分类的居民应承担更多处理费。
体验2运输
不同垃圾混合运输
市民将垃圾分类投放至不同垃圾桶内,是否能分开运输及处理也是重要一环。
在海淀区苏州桥西社区,单独设置了厨余垃圾收集站。该社区居委会主任李春燕介绍,社区500多户居民每日可回收100多公斤的厨余垃圾,并由海淀区环卫中心配置的厨余垃圾专用车统一运输处理。
而一些地方,也存在垃圾混装的情况。在位于东四环的某大学校园,数名环卫工人脚蹬环卫车正在收集分散在校园内各个垃圾桶内的垃圾。一名环卫工人一股脑儿分别将可回收及不可回收垃圾桶内所有垃圾混合倒入身后的环卫桶内。
另一名准备离开的环卫工人刚装满从校园餐厅拉出来的垃圾。他说,一般不会单独将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只要把所有垃圾都收走运到校园内另一侧的垃圾处理中转站就行。
体验3处理
垃圾均被混合压缩
在位于呼家楼北里社区内的垃圾处理中转站,装备有绿色的厨余垃圾暂存处,与旁边的普通压缩设备形成对比。工作人员介绍,社区内绿色的厨余垃圾桶运过来以后,会单独存放。之后,也会有专门的厨余垃圾运输车将垃圾运到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
但多个社区的垃圾中转站也存在垃圾“合体”的情况。
在朝阳区焦化厂地铁附近的富力又一城C区北门外,有一处终日散发恶臭的露天垃圾堆放场,与最近的居民楼相距不过数米。一位居民抱怨,近一年来,不断有环卫工人将垃圾随意倾倒。有时臭味扑来,让人直恶心。
这个露天垃圾场是一处废弃空地。22日下午3时30分许,数名身穿蓝绿色统一服装的工作人员用铁锹等工具将垃圾铲放至一旁的环卫车上。这些垃圾可谓“种类丰富”、塑料瓶、菜叶、床垫等,随处可见“支离破碎”的黑色塑料垃圾袋。一环卫工人介绍,这些垃圾都是小区内产生的垃圾,每天会清理两次。
而在该露天垃圾场旁,便是个废弃垃圾处理中转站。
该小区物业公司一工作人员回应,物业已将垃圾处理运输等业务外包给其他公司。每日均会有环卫车清理垃圾。对于弃用垃圾中转站,上述工作人员说,目前还在进行协调。
同样,在朝阳区北工大附近某小区的一处垃圾处理中转站,环卫工人骑着环卫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后,将车内五颜六色的垃圾袋一股脑儿倒进垃圾压缩机内。破乱的垃圾袋撒出厨余垃圾等。这些被压缩后的混合垃圾将在傍晚由环卫车统一拉送至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
上述垃圾处理中转站均未设置处理餐厨垃圾的设备。一位中转站工作人员抱怨,我们这里只有一台压缩机,垃圾运来了,只能一起压缩。
毛达认为,垃圾分类的关键是能否在各个环节保证厨余垃圾与普通垃圾分开,其中垃圾中转站是重要一环。他称,应根据后端处理模式建设垃圾中转站。这就意味着,垃圾中转站也应配置专门的厨余垃圾存放设备。
■ 展望
垃圾分类将从源头到处理贯穿全程
北京垃圾分类已推行20余年,但实际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今年,北京在如何实现垃圾源头分类等方面推出新举措,意图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干湿分离成为重要变化之一,将此前分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变为仅需分离“厨余垃圾”及其他垃圾。
对此,市城市管理委固废处相关负责人曾多次表示,在垃圾分类初期,要降低对居民分类意识和分类知识的要求,采取最直观、最简便有效的分类方法,尽量减少居民在识别垃圾类别上的困惑。
此外,垃圾强制分类也成为手段之一。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今年9月底前,东城区所有党政机关将率先落实垃圾强制分类。
源头分类后,保证垃圾分类运输及处理也成分类成败的关键点。此前,蔡奇曾公开谈到北京的一个“怪象”,“垃圾分类各个小区都做到了,但是运输商一来基本上就一辆车子运走了”。其中提到的,便是垃圾混装混运问题。
对此,北京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不同于以往的“源头分类、终端混合”,以后的分类将贯穿垃圾投放、垃圾收集、垃圾运输、垃圾处理全程。例如,厨余垃圾清运车将错时进入小区回收,全程实施GPS定位监控。(记者信娜 摄影/记者 侯少卿)
相关链接:
揭秘走私洋垃圾暴利链:旧服装利润至少10倍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