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越来越美:有塑胶篮球场、草地,有两层教学楼、多媒体教室
学生越来越少:三年间从110人减至47人,还不知道今年能否招到新生
一所乡村学校的尴尬
墨桥小学的功能教学楼。
正值暑假,海口市红旗镇唯一的乡村小学——墨桥小学校园里一片安静。乒乓球台上积满了一层枯死的榕树叶……
2015年完成了标准化建设的校园崭新而漂亮。可两年后,校园外,一群人正为学校而焦急奔走。
“要是今年9月开学招不到一年级的学生,这个学校就要死了。”22日,墨桥乡亲教育发展促进会的几名成员在墨桥村委会焦急商讨对策。促进会副会长王义心中有气,“不是学生不愿来,也不是没有学生,而是学校教学质量太差,大家不愿来。”
学校教学质量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学校教导主任王雄面对争论,满脸无奈。
南国都市报记者敖坤 实习生胡盼盼 文/图
校园按标准化建设 在校学生却不断减少
墨桥小学距离红旗镇约10公里,是目前红旗镇唯一保留的乡村小学。小学紧靠村委会,位于整个村庄的中心。
学校门口悬挂着“海南省中心小学生态文明建设一等奖”、“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墨桥小学家长学校”等牌子。
学校不仅有塑胶篮球场、草地,还有一栋两层的教学楼和一栋两层的功能教学楼。功能教学楼里设置了:体育器材室、少先队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一应俱全。
一年级的教室仅有几张桌子。
“我们学校硬件条件还是非常好的。”学校教导主任王雄带领南国都市报记者参观,“我们的多媒体教室内有电脑、投影仪,设备齐全。”
更具特色的是,学校内还有一块空地,里面种着豆角、甘蔗等。王雄说:“这是学校开展劳动课的基地,学生和老师一起参加劳动。”
这样优质的学校环境得益于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王雄说,2015年整个学校进行了改扩建,投资100多万,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建成了现在的样子。
学校硬件齐备的背后却藏着深深的忧虑,王雄说:“现在学生越来越少了。”
今年上半年,学校一年级学生3人,二年级学生2人,三年级学生8人,四年级学生10人,五年级学生12人,六年级学生12人,共计:47人。
纵向比同样惊人。2014年学校有学生110人;2015年学生70多人;2016年学生约50多人;今年就只有40多人。
这个数据变化引起了墨桥教育促进会人员的重视。
“每年我们都到学校给学生们送校服、送图书。”墨桥教育促进会副会长王义说,“可没想到两三年后人数竟然减少得这么快?2015年是学校改扩建的一年,可这年学生竟锐减一小半,那年一年级仅招收2名学生。原因何在?照此下去,再过两年,墨桥学校的学生就全部流失了!”
一所“不及格”的学校
硬件强软件不行 担心招不到新生
22日,墨桥教育促进会的人员、墨桥小学教导主任王雄、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坐在了一起,探寻根源。
墨桥村委会副主任陈大介绍村庄情况:墨桥村委会下辖26个自然村,近5000人,“上学的适龄人数、在校人数,我们具体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上小学的孩子绝对超过100人。”
其他学生去哪儿了呢?陈大说:“很多都去红旗镇上学,也有去旧州镇、三门坡镇的,甚至还有去海口的。只要有能力都把孩子往外送了。”
墨桥小学教导主任王雄对这样的判断并不感到意外。“我们学校的硬件是不错,可软件不行,教学质量不高……老师们整体感觉村里的孩子也比较难教,教不好,所以学生的成绩也上不去。”
谈起学生越来越少的原因,王雄没有说“因为乡村适龄孩子人数减少”,而是说,“很多学生都转走了。”
2011年,王雄调到墨桥小学担任老师。那时,学生有近200人,可慢慢地一些成绩稍微好点的学生都选择了转校,留下来的都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学校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周边群众也渐渐丧失了信心,“说这个学校不好,哪怕我们已经建了新楼。”
“如果给墨桥小学的教学质量打分,您打多少分?”南国都市报记者问。
“平心而论,是不及格的。”王雄想了好一会儿,又接着说,“在我们墨桥小学,是没有优等生的,考试及格都困难。”
墨桥教育促进会副会长王义坐在一旁,脸上突然严肃起来,“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了,这样下去,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墨桥小学崭新的教学楼。
讨论一时陷入了僵局。
据了解,墨桥小学共有14名老师,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这14名老师中,有4名老师因身体原因无法上课。
眼下,墨桥小学正面临的困境是:9月1日,新学期开始,一年级还能招到学生吗?
王雄心里没底,摇摇头说,“不知道。”
一所不得不去的学校
我没办法送孩子到镇上去读书
“能转走的都转走了,剩下的都是不能转走的。”墨桥教育促进会副会长王义内心滋味复杂,“穷困家庭的孩子,怎么转?”
王义脑海里一下浮现出村里的贫困户陈垂富一家。
42岁的陈垂富,头发蓬乱,身形消瘦,一家六口人。母亲年迈多病,妻子“不太正常”,全家都靠他一人挣钱。
他的3个小孩都在墨桥小学读书。大女儿陈莹上五年级、二女儿陈柳妃上三年级、小儿子陈绵茂上一年级。
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一脸茫然,“在墨桥小学读书,成绩也不好。”
看到村里其他人将孩子送到了镇里读书,陈垂富也羡慕,“可是我们家没有条件,没办法送孩子到镇上去读书。”
去年,政府扶持陈垂富盖房子,还给他了七头牛发展生产。如今,房子还在建,他还要抽出时间照顾牛群,整天忙忙碌碌,根本没有多的时间照顾孩子。
“如果孩子去镇上读书,谁每天去接送?”陈垂富的苦恼几乎是墨桥小学就读学生家庭共同的苦恼。
今年7月初,墨桥教育促进会的工作人员跟海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支教志愿者一起,在村里进行了一次调研,他们发现,“留在墨桥小学上学的孩子们几乎都是家庭比较困难的,没办法送孩子到镇上读书。”
说起这些,王义眼眶湿润了,“我小时候家里穷,没能好好上学。可上学,才是这些贫穷孩子走出去的唯一出路啊。”
在墨桥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后面的黑板上写着: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宠爱,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墙壁上彩色的纸片里写满了孩子们的梦想:
陈垂富的儿子陈绵茂写着:我想当老师。
袁世权写着:我想当科学家。
……
“不能断了这条路”
如何“激活”乡村小学
办成中心小学的分校、与城里学校牵手共建、创办乡村幼儿园……
墨桥小学的尴尬绝非个例。
据海南省教育厅数据,2001年至2011年,海南共调整撤并学校1357所。到2012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2769所,初中335所,小学1724所,教学点710所。
“偏远教学点的教育质量问题,就像是一个隐蔽的话题,很少被提及。”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唐晓阳从2014年接触墨桥小学,3年的观察让她感到心痛,“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们要以墨桥小学为样本,为乡村小学注入活力。”
如今,“帮扶墨桥小学”的脚步已经迈出。
墨桥小学一年级教室后面的墙上,写着孩子们的梦想。
“帮扶墨桥小学”方案已经提交相关部门
今年6月27日上午,一场特殊的会议在墨桥小学召开。海南师范大学初教学院、墨桥教育促进会、红旗镇中心小学负责人、学生家长代表等相关人员齐聚,商讨对策——如何帮扶墨桥小学。
“我们的孩子非常可爱,情况让人惋惜。”墨桥教育促进会副会长王义是“帮扶行动”的积极呼吁者。今年5月,回到村里的王义被墨桥小学的尴尬处境给刺痛了,“再不行动,墨桥小学就要关门了。”
这话引起了墨桥教育促进会其他人员的重视。
墨桥教育促进会副会长蒙美明,是从墨桥村走出来的中学老师,“当了这么多年老师,听到学校关门,不只是心痛能表达的。”
“现在,墨桥小学里面的学生只有40来人,他们大多数家庭困难。”蒙美明说,“我们应该努力,让他们读书这条路走得更平坦。”
海南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唐晓阳也加入进来,积极出谋划策。海南师范大学初教学院相关领导也加入了进来,给予支持。
由此,“帮扶墨桥小学”的报告出炉了。
报告中提到,要红旗镇中心小学与墨桥小学建立紧密协作关系,以镇中心小学分校的形式带动墨桥小学,通过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及师资调配等方式,使墨桥小学的师资力量配备得以改善,恢复家长和学生的信心。其次,密切建立与海师、海口市九小等学校的校际联系,解决乡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及知识更新问题。第三,在墨桥小学校园试开办乡村幼儿园,解决附近学生入园难的问题,从源头上使小学生生源不流失。第四,学校要开通网络,电脑、多媒体设施要用起来……
墨桥教育促进会副会长蒙美明将报告递送到了上级部门。蒙美明说:“比如办分校的事情、还有教师支持的事情,相关部门表示支持。但最后结果怎么样,我们还在等。”
不过,令蒙美明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一年级教室后面写着的字。
“他们同样聪明可爱”
10名家长有意向让孩子就读墨桥小学
“帮扶墨桥小学”的会议还产生了另一项成果:6月30日至7月6日,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志愿者们来到了墨桥小学,进行支教、调研。支教大学生的到来,让整个校园充满了活力。他们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爱心班、求知班、希冀班等培训班。
支教大学生负责人单滢竹告诉南国都市报记者,刚开始这些孩子们都很害羞不敢上前报名,经过大家的鼓励后,从羞怯举手到放开地鼓动同学一块报名,充满了活力。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孩子们提前一个半小时就来到了学校,静静地坐在操场上的大榕树下等我们。”单滢竹说,“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教,更没有想象中的顽皮捣蛋,这里的孩子们同样聪明,有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情。”
除了支教,这些大学生还开始了调研。
他们走访了墨桥村委会一半的自然村,走访适龄孩子家庭,了解他们的愿望。
“很多家长告诉我们,只要学校办好了,他们就会选择在墨桥小学读书。”单滢竹印象深刻,“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如果去10公里外的红旗镇读书,他们家庭的教育支出将增加很多,这对很多困难家庭来说难以承受。有10位家长填写了到墨桥小学读一年级的意愿表。”
这也算是进步。看到10个孩子意向报名的表格,墨桥教育促进会副会长王义很高兴,“如果今年这10个孩子能来报名,那我们学校就又多了份希望。”
可王义心里清楚,“如果教学质量上不去,如果没有年轻老师过来,这10个学生说不定同样会转去其他学校。”
7月6日,支教活动结束,离别之际,不少小朋友拉着支教志愿者的手不肯放开,不停问着,“老师,你们还会回来看我们吗?”平时调皮的“孩子王”梁崇俊哭得最伤心……
看着这一幕,王义也流泪了,“只要有年轻的老师,有更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够教好。”
“逆潮流”的努力
为了延续乡村文脉留住一代人的乡愁
“盘活墨桥小学”的行动也遭到了质疑。
有人说,“你们这是逆潮流。社会大趋势就是乡村小学要关闭,大家去镇里、城里读书,为何要守住这偏远的小学?”
面对“逆潮流”的说法,支教大学生金楚然说:“乡村孩子有就近上学的权利,同样也有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
“我们说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想这里的乡,不仅是乡镇,更是乡村,是乡村教学点。不然我们为何要提倡城乡教育均衡?”金楚然说,“对于普通家长,他们更看重的或许不是学校建了多少楼,盖得多么漂亮,而是孩子到这里能不能学到知识、能不能成才。”
海南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唐晓阳看得更远,“乡村小学衰退是普遍现象,但这背后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乡村教育质量的落后与社会大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之间的矛盾。现在农民条件好了,有了追求优质教学资源的能力。但是,没有条件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人,更需要政府去平衡,去提高乡村教育水平。”
唐晓阳说,“乡村小学垮了之后,孩子们不得不去镇里上学。10公里的距离,这无形中增加了家庭、社会的教育成本。而这背后失去的则是乡村的文脉,是一代人的乡愁。”
村庄里朗朗的读书声,村里孩子最深的记忆将起源于此,这就是他们以后的乡愁。唐晓阳说:“眼下,墨桥村委会正在建设美丽乡村。如果没有这所学校,美丽乡村的美就失去了一段特殊的色彩。那是一段历史、一段记忆。”
唐晓阳大声疾呼:“必须采取措施了。”
让墨桥小学焕发生机,并且把它办好,这不仅是墨桥村人们的愿望,更是一个退休老教授的心声。
早在2014年,唐晓阳便参加了对墨桥小学学生的帮扶活动。面对如此难题,唐晓阳希望,城里的学校能够与乡村小学实现“牵手共进”。“通过牵手的方式,让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乡村小学,让村里的孩子们、家长们,看到希望、增加信心。”
相关链接:
海口19所中小学校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海口中小学划片招生| 拆迁未满2年 以原居住地对口学校接收入学为主
海口五源河学校举行专项课题开题报告会
海口墨桥小学教育研究会召开 “诊脉”乡村学校发展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