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丛林中的点点微光是不少人童年的美好记忆,它是萤火虫。“中国寻萤第一人”付新华称它为会呼吸的钻石、爱提着灯笼给别人照亮道路的小精灵。萤火虫,简单的三个字浪漫色彩十足。
古诗词说,“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萤火虫曾频繁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意境隽永,令人向往。如今,每逢仲夏时节,蝉声依然绵厚悠长,但流萤飞舞的场景在钢筋水泥般的城市却再难寻觅,相反,这一衡量生态环境指标的昆虫迎来的却是一场生死浩劫。
西双版纳成为野外萤火虫捕捉的集中地
“仲夏时节,最适合观赏萤火虫,可在广安,萤火虫的足迹难觅,因为在都市里,它们难以存活,但这个7月,近10万只萤火虫闪烁萤光,广安首届萤火虫科普展浪漫来袭。”7月4日,认证为“广安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的微信公号对外发布了这则信息,引起了濒危物种基金成员、萤火虫生态线联合发起人岳桦的关注,他向该协会发送了一封“慎重推广萤火虫商展”的公开信,至今没有回音。
此活动的主办方对外宣称,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将有来自西双版纳近10万只萤火虫和观众见面,其还强调每只萤火虫都经过了8至10个月的精心培育,在观赏萤火虫期间严禁捕捉。
虽然如此,但岳桦对这样商业化的操作却忧心忡忡。
岳桦说,国内萤火虫商展消费形成于2008年前后,2015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并持续到今,商家常以“科普”、“人工培育”的幌子蒙骗公众消费,这俨然已经成了他们的“套路”,因萤火虫对环境要求高、且存活率低、培育成本大,人工培育每只萤火虫的成本在20元以上,而野外捕抓收购成本最高也就1元,用于商业活动的萤火虫几乎全部来自野外捕抓。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副所长罗爱东告诉云南网(微信公号:yunnancn),虽然西双版纳适宜养殖,但目前境内还没有听说建有养殖或培育萤火虫的基地。
“经过我们多年的调查,用于商业活动的萤火虫几乎全部来自野外捕抓。”岳桦说,部分公众意识开始觉醒并自觉抵制此类活动,商家为使活动看着更加“合理”,让公众重新接受这类消费形式,宣称展出萤火虫已经完成交配,商业活动是合理利用其“生命周期”,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门研究萤火虫的专家也分不清到底哪些萤火虫已经完成交配。
据武汉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2014~2016年连续三年的《中国萤火虫活体买卖调查报告》显示,在2016年,云南西双版纳是野外萤火虫捕捉的四大集中地之一,与2015年和2014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岳桦还发现,云南景洪也很严重。
在“活体萤火虫捕捉-收购-线上交易-线下大量批发配送-景区或公园内萤火虫放飞”产业链的促使下,云南的萤火虫迎来一场生死浩劫,生物多样性的“动植物王国”成了捕捉的“重灾区”。
云南有60多种萤火虫占全国种类一半以上
2002年开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李学燕开始研究萤火虫,这种可爱的小精灵已经和她相伴了十多年。她认为,对我国萤火虫的研究特别是种类的调查还不系统,目前全世界萤火虫已知有2000多种,但是中国已报道的只有120多种,很多种类是基于西方的学者零散采回去发表的物种。按照中国昆虫种类世界总数的10%计,中国的萤火虫种类应有200种以上。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拥有全国95%以上的生态系统类型和50%以上的动植物种类,被誉为“动植物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同时也是萤火虫王国。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董志巍 摄
李学燕目前在国内收集到的萤火虫标本中,云南境内掌握的种类约60多种,而这个数量已达到了全国种类的一半以上。根据她的采集和研究经验,不同的季节或同一季节的不同区域都分布有不同的萤火虫种类,因此,随着调查的更加深入,她认为云南的种类应该还不止这个数。
云南从春季到冬季都有不同种类的萤火虫出现,刷新了众人潜意识脑海里夏天才有的认知。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也都可能存在不同的种类,从高海拔到低海拔都有分布,整个云南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所有研究昆虫的学者,都喜欢往云南这边做调查和采集。”李学燕说。
在云南,农田耕地、森林等各种环境下都可能有,其中,在城市里也发现了一种不怕光的种类,只有求偶时它的发光器官才会闪亮。
李学燕曾在海拔3700米的云南香格里拉也发现了萤火虫的踪迹,西藏林芝亦如此。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来的种类将被陆续揭开神秘“面纱”。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有一天,萤火虫会成为一种商业买卖,让它们一天天走向灭绝。
李学燕和萤火虫生态在线志愿者天天都在工作地,他们的工作就是同萤火虫栖息环境破坏的速度赛跑。
而这一场赛跑,对他们而言是艰难的,同时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一种挑战。
“不排除萤火虫有灭绝的可能”
曾让无数人潸然泪下的日本动画作品《萤火虫之墓》中,可爱的“小节子”为死去的萤火虫挖坟墓和其哥哥对话的镜头,触动了观众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同时也透露出,当时的农村环境中,萤火虫这一生物随处可见,但生命周期也短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蓦然发现,身边的萤火虫骤减,几乎从大家的视线中消失,农村的萤火虫栖息地也正在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和破坏。
据付新华调查,95%城市孩子没见过萤火虫,几乎99%以上的村民都认为萤火虫是害虫。
导致萤火虫锐减的原因并不难理解,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李学燕说,萤火虫本身喜欢热带、亚热带的气候和生活在水质较好的溪流周边,以及森林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而过去整个森林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土壤污染、林地减少、农药和除草剂滥用、光污染、水源污染都足以给萤火虫带来致命的威胁。
此外,萤火虫发光寻偶既是一耗能的过程也是它的本能,当黑夜被来自城市的灯光照亮时,它求偶的过程就会戛然而止,最终走向死亡。所以它离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远,实则是“躲起来了”。
然而,近年来大面积的商业捕捉,严重的违背了自然规律,使萤火虫生存状况雪上加霜。那些还没有找到“对象”的萤火虫,在长途运输的过程中的死亡率高达75.8%。多数的商业展出都是在城市中寻找一块水泥地就草草进行,放飞是一噱头,大家只顾着欣赏它飞舞的一瞬间。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董志巍 摄
云南网(微信公号:yunnancn)注意到,多年前,昆明翠湖公园曾计划在七夕夜放飞万只萤火虫,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昆虫专家也表示,这种放飞行为不可取。随后,该公园宣布停止了这一放飞活动。
李学燕坦言,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不能完全避开的矛盾,只能尽最大可能去平衡生态和发展的关系,“按照大量商业捕捉的趋势发展下去,不排除萤火虫有灭绝的可能。”
云南的森林公园可打造萤火虫生态旅游
春去夏至,7月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当夜幕降临,数以万计萤火虫的微光将这里点缀得如梦似幻,和满天星空遥相呼应,宛如人间仙境,是人们观赏萤火虫的好去处。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董志巍 摄
“立法者没有为萤火虫单独制定保护法的依据。”对于萤火虫的保护,李学燕表示,在其他的地方,萤火虫也并没有被列入保护动物,因它仅仅是几百万昆虫中的一种,这极其考验全民的保护意识。她认为,切断商业捕捉的源头至关重要,因商业展演急功近利,全以盈利为目的。
除此之外,李学燕还建议有条件的部分云南森林公园,可借鉴日本的模式,打造萤火虫生态旅游,保护萤火虫栖息地,避免采集萤火虫及所谓的商业饲养和放飞,中国台湾已走在前列。“门票不用太贵,能有效带动周边消费,从而‘反哺’经济。”
萤火虫展叫停多数靠“曲线干预” 志愿者呼吁市民拒绝残忍的浪漫
“现在都是通过曲线干预的方式叫停商展,比如大型活动没有应急预案报备,公安部门是可以叫停的,2015年上海的一场活动就是这样取消了。”岳桦有些无奈的说,或从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角度去思考,因为国家没有萤火虫检疫标准,不可能开过相关合格证明,但是商展活动往往是跨区域运输交易萤火虫,必须要有检疫证明才能办理运输。
除此之外,快递业不能运输活体动物,已有明文规定,但更多的只能依靠舆论和道德谴责去制约。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商展活动是萤火虫最主要的消费形式,直接刺激着栖息地的捕萤行为。
岳桦意识到,公益组织的力量如同萤火虫尾部发出的点点微光,他呼吁市民拒绝此类残忍的浪漫,萤火虫才不会被抓进城市上演“萤火虫之墓”,别让夜间精灵消失。
云南网记者 熊强 报道
相关链接:
滥捕影响生物链平衡 业内人士揭萤火虫买卖“生态危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