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曾有一个又一个少数民族打马走过,留下璀璨的文化印迹,共同缔造出灿烂的草原文化。草原上的人淳朴敦厚、真诚豪放,草原上的舞刚柔并济、热情奔放,草原上的歌音色浑厚、声调悠扬。歌声从远古走来,带着时代的跫音;歌声在现代回响,更添华章溢彩。
文化似笔 书写品格
自古以来,多个民族在内蒙古这片辽阔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红山文化、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等历史文化,留下长调、呼麦、马头琴、安代舞和元上都、辽上京、成吉思汗陵等文化遗产。内蒙古作为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和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开放融合、自然奔放的品格早已融入文化血脉。
蒙古族是崇尚自然的民族,劳动中的一举一动、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能成为艺术的灵感。挤奶舞、筷子舞为劳动插上艺术的翅膀,马头琴、长调、呼麦展现了大草原最质朴的声音。被誉为“蒙古族音乐活化石”的长调,在蒙古族形成之初就已存在,纯朴自然的风格跨越千年仍未褪色,成为内蒙古第一个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蒙古族短调民歌与汉族的爬山调结合,诞生了漫瀚调;借鉴汉族评书形式,用蒙古语说唱历史故事,形成乌力格尔。在内蒙古,伴随着民族相亲,文化也逐渐相融,形成了兼具多民族特色的文艺形式,这些文艺形式又为各民族同胞搭建起交流沟通的桥梁。
内蒙古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9项,自治区级49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似潺潺流水,穿越时间长河,滋润人的心灵。各类文化遗址则似如椽大笔,记录下历史沧桑、文明演变。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内蒙古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红山文化遗址、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群、阴山岩刻遗址群被列入申遗预备名单,随时准备着将草原文化讲给世界听。
文化若水 百变百新
草原有多辽阔,草原儿女的歌声就有多宽广。为了让歌声更嘹亮、文化更繁荣,内蒙古近年来不断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
2009年,乌审旗出现了一股“马头琴热潮”,当地政府开始推广马头琴普及活动,从培训30名马头琴教员开始,在全旗培养出8000多名马头琴爱好者。传统文化进课堂、进社区,通过与民间的接触获得新生。在内蒙古,能看到幼儿园的娃娃上完英语课,又上摔跤课,舞蹈爱好者将安代舞改编成广场舞,退休的老人在社区大学学习马头琴、皮雕画。
非遗的保护有民间助力,也离不开政府主导。内蒙古设立了13个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工作。实施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双百工程”,对70多个项目的实践过程与207位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
在表演中传承,在舞台上保护,是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源头活水。乌兰牧骑被称为“文化轻骑兵”,以“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为特点。自1957年成立第一支乌兰牧骑至今,内蒙古草原上共有75支乌兰牧骑,每年为农牧民送去百余场歌舞盛宴。包括乌兰牧骑在内的艺术表演团体,每年下基层演出7000多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正是通过这一场场的表演,传遍了整个内蒙古。
草原上的文化保护者,还有马背文物保护队、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草原神鹰”边境地区文物保护组织,守护着内蒙古2.1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古迹。
文化如歌 唱响世界
当德国的音乐厅里响起《鸿雁》,当马头琴的声浪拨动起美国观众的心弦,当非洲观众对蒙古族呼麦竖起大拇指,草原文化再一次显示出开放包容的特点。
700多年前,旅行家马可·波罗通过游记第一次将古老神秘的中国呈现在欧洲读者眼前。700多年后,来自内蒙古的民族舞台剧《马克·波罗传奇》来到马可·波罗的故乡意大利,在米兰世博会“内蒙古主题活动日”上演出,这一次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还有灿烂的草原文化。
歌声悠扬,舞姿俊美,草原文化正在不断走向世界。草原的歌不仅要唱给草原人民听,还要在世界舞台上响起,帮助更多国外观众了解草原文化、了解内蒙古。近年来,内蒙古先后派出300多个文化艺术团组5000多人次,分赴40余个国家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推出“欢乐春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内蒙古文化周”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
文化的根和魂在民间,文化的枝和叶可以延伸到异国他乡。草原文化扎根人民群众,汲取源源不断的文化养分,枝繁叶茂后为远方送去一片清凉。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草原文化在拥抱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升华。中国与蒙古国合作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前正在筹划与俄罗斯和蒙古国联合开展“万里茶道”“蒙医药”申遗。
随着“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内蒙古也在加大草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项目、基里尔蒙古文出版译制项目、纳荷芽中蒙出版交流工程等“走出去”工程建设。
人相亲心相连,内蒙古的文化是在各少数民族相亲相交的过程中融合而成的。各民族守望相助,守护了内蒙古文化的繁荣,更守护了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
相关链接:
【守望相助70载 亮丽北疆内蒙古】春风化雨润心田 凝心聚力奔小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