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实施30周年。四、六级考试的诞生和实施对于推动中国英语教学和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曾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进步,其弊端亦初步显现,如造成部分大学生“高分低能”,也使得大学英语走向“填鸭式教学”。最近,全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蔡基刚发表文章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成为大学生不断‘刷分’的游戏和主管部门弃之可惜的‘鸡肋’,亟须进行改革。”
把四、六级考试称为“鸡肋”或许偏激了些,但它遇到发展瓶颈却是无可回避的事实。1999年,四、六级增加口语考试,2006年听力所占比例由20%提高到35%,2013年新增短句翻译、取消完形填空,2016年又针对听力部分取消短对话和短文听写,改成短篇新闻和英语讲座等。这些举措旨在提高口语、听力等综合能力,降低填空等题型权重,反映出全球化趋势下,英语能力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重视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这也表明命题者深知四、六级考试在本质上仍然是通用型英语考试,这一点可溯及1987年公布的关于实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考纲》,其中明确提出“考试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核已修完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各项目标”。正是基于课程教学大纲的提法,导致“成绩和毕业挂钩”“考取高分却不会用英语沟通”的现象不断出现,也变相导致很多机构招聘不认四、六级。
与通用型英语考试遇到瓶颈有所不同,社会化英语考试近年得到了蓬勃发展。所谓社会化英语考试,是指基于对用人单位的英语需求分析,为特定社会需求服务的考试。比如,雅思、托福考试是根据北美高校学习所需要的英语能力设计,托业考试按照跨国企业职场英语需求设计,除此之外,还有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合作的剑桥商务英语(BEC)、教育部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的全国外语翻译证书(NAETI)、人事部翻译资格考试(CATTI)等。他们可根据个人需求灵活参与,在考试内容和难度设计上有针对性,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可度。而作为通用型英语的四、六级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课程大纲的语言掌握能力,虽然也求新求变,但相对社会上各色各异的人才需求来说,全国一张卷,满足“教学评估”,却考察不出学生的能力特点,认可度自然稍显偏弱。
据悉,有关部门正探索一种既能评估教学效果、又兼具社会认可度的新测评体系,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教育部定下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多元的现代化外语测评体系,同时推动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这一测评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建设分为九个等级的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每个等级在听说、读写、翻译、知识策略等方面都有不同要求,较低等级可能比较侧重课程效果评估,高等级则吸收社会化英语考试的特点,更为灵活自主、分门别类。而通过测评体系建设,最终带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以课程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外,根据等级量表设置对应级别的考试,使得考试可以连贯有序、统一有效,对接国外评价体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当前,在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要做强中国高等教育,提升国际性,大学英语考试改革任重道远,四、六级考试也要与时俱进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