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8日是全国第九个“全民健身日”。每年的这一天,各地照例会组织多种活动,比如体育设施免费对公众开放,再比如健康查体、运动讲座等公益服务活动。
与前些年相比,民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健身跑、城市马拉松等群众体育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广场舞、健步走等活动则深受中老年人喜爱。各种健身项目,迎合了不同群体的休闲新需求。
这种新变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老龄化社会的必然现象。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亿人,而且中国仍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2021年至2035年将再次迎来老年人口增长的高峰。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有更多中老年人参与到相应的文体活动中。
那么,各地的基础设施,是否已做好迎接这场呼之欲出的银发健身潮的准备呢?从目前看,场地少、人员多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这一矛盾在一些地方还曾引发冲突。
健身场地不足,已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一块短板。在我们身边,一些新建小区楼前屋后铺几片草坪、建几口水池、修几段健身小道,或者在楼群中心空出一片平地,就算是给大家提供了文体活动场所;一些老旧小区因为空间更局促,往往只能在闪转腾挪中设几个健身器材了事。条件有限遭遇旺盛刚需,引发邻里矛盾乃至大打出手都在所难免。
当我们登高俯瞰身边的城市,景致总是相似:鳞次栉比的楼宇、密如蛛网的街道、郁郁葱葱的行道树。这样的城市建设格局,并没有为百姓健身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又谈何“宜居”?
我们不能把“宜居”简单等同为住得宽敞明亮,行得自如通畅,“宜居”的更高要求是要活得身心愉悦。对于赋闲在家的中老年人而言,走出家门参加健身活动,既是强身养生的追求,也是一种带有年龄特点的社交活动。他们的健身需求,理应被满足。
不过,面对公共健身场地供需紧张的现状,单纯强调理解、沟通和包容,只是扬汤止沸的权宜之计。从长远看,在城市建设中做好规划、打提前量,共建共享公园、操场等基础设施,想办法提高现有场所使用效率,尽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体活动需求,公众方能在更宜居的生活环境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