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尽早诊治,拖到青少年和成年阶段可出现慢性抑郁
害羞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人,难免紧张焦虑,说话减少。少数儿童焦虑过度,大脑出现“战斗或者逃跑”反应,导致完全说不出话来,容易被人误解为故意作对,也可能被人当成自闭症。这些孩子可能是“选择性缄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场合不说话是社交焦虑和恐惧的一种特殊表现。心理专家称这种病是不会自己好的,建议家长尽早带孩子去做专业的治疗,效果还不错。如果低龄儿童出国后出现“选择性缄默症”,实在搞不定就果断回国,以免身心发育受到影响。
专家:
“选择性”的缄默不是故意不说话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焦虑障碍,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终生患病率为7%。~8%。。患者在某些场合或者面对某些人时无法讲出话来,给人很害羞或者很没礼貌的印象。在紧张时,他们还可能出现笨拙、僵硬的身体动作,而且面无表情,特别是不爱笑。“选择性”容易令人误以为患者是自己故意不想说话,好像是个性顽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芭芭拉·马克威博士认为,患者不是故意不说话,而是很希望说却说不出来,一些孩子表示自己的声带好像“僵住了”。
这些孩子在家里或者跟亲密的小伙伴相处时通常能正常说话,甚至说起话来自信满满,但一到了学校等地方就感到有压力,完全说不出话来,可以数年如一日一声不吭。有的孩子跟小伙伴还可以说上话,但跟大人们就不说了,有的孩子则相反。好一点的孩子尚能做出点头、摆手等身体语言,有的孩子则完全“石化”。还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到最后干脆不分场合和对象,彻底陷入缄默。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王德民指出,选择性缄默症不同于孤独症——自闭的患者不分场合和对象都不讲话,其交流障碍没有“选择性”,而且还有刻板行为,“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正常,且不会演变为孤独症”。
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通常在3~6个月大发病,其症状表现至少持续一个月以上,但入学的第一个月不算数。很多孩子在家里是可以说话的,因此很多家长并未察觉。他们特别害怕上学,往往是在上学后才被发现有问题,例如无法完成一些当众讲话的任务,常常被老师当成害羞或怯场。由于在学校跟老师无法交流,他们的学习受到影响,长大后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也受到拖累。他们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表现为行为退缩,很难与别人保持眼神接触,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却容易过度敏感,经常为一点声音而受到惊吓。
病因:
“战斗或者逃跑”反应切断了交流
目前,选择性缄默症的具体病因不明,不同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原因。王德民表示,近年来选择性缄默症逐渐受到关注,这种病跟个体的性格素质、家庭与学校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这些患者大多同时患有社交焦虑甚至社交恐惧,到了不熟悉的场合就感觉被压垮了,因此很多学者相信社交焦虑可能是根源,而患者也通常有焦虑障碍的家族史。一般认为,患者的大脑杏仁核接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危险信号后过度兴奋,激发了“战斗或者逃跑”的反应,导致大脑切断了交流的功能。
一些患者还有强迫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发育迟滞、听力困难等问题,在婴儿期往往还有分离焦虑。但是,近年来的系统研究未发现患者在小时候比别人受到更多的心理创伤,或者是生活经历特别坎坷。马克威指出,选择性缄默症与心理创伤没有必然联系,但精神压力可能加重缄默的症状。
应对:
转学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选择性缄默症一般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己好转,孩子需要尽早得到诊断和治疗,否则发展下去可能逐步加重,到了青少年和成年阶段就变成习惯性沉默,还可能出现慢性抑郁、焦虑加剧等情绪问题,而周围的同学伙伴也“识趣”地不跟患者说话了。不少家长考虑给孩子转学,但新的学校环境一定要比原来的学校更加包容和友好,否则转学让孩子失去了原来相熟的小伙伴,他们面对全新的环境就更不愿意说话了。
低龄儿童到了外地甚至外国后人生地不熟,往往成为选择性缄默症的高危人群。王德民建议家长要带孩子寻求专业的治疗,“如果在国外没有条件,必要时可让孩子回国,以免缄默延误学业,时间长了还会影响身心发育。”
行为治疗对选择性缄默症有不错的效果,可以帮助孩子控制焦虑,学会摆脱对缄默行为的依赖。例如消退法治疗,治疗师让患者先和熟人在一起交流,然后逐渐加入不熟悉的人,能够说上话之后就再增加不熟悉的人。又如系统脱敏治疗,治疗师让患者跟不熟悉的人交流可以先通过邮件、即时通讯交流,再到语音、视频交流,最后才是面对面交流。治疗师还可以让患者开始练习某些发音,再小声说某些词语,然后再说更多的话。
王德民表示,上述治疗最好找专业的治疗师进行,家长自己做往往不到位。家长可以尝试邀请亲友的孩子来家里玩,让患者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打开话匣子,通过跟其他孩子接触逐渐进行简单的交流,又不至于产生恐惧。家长还可多鼓励孩子开口讲话,可以用孩子喜欢的玩具、糖果、画报等进行奖励,讲得越多就奖励越大。但是,家长切莫吆喝甚至恐吓孩子,强迫他们开口说话,那只会让症状越来越重。此外,抗焦虑药物治疗对一部分青少年有一定帮助,可加快康复的进程。(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君仪通讯员胡誉怀 医学指导/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王德民)
相关链接:
出国游学海外线路引攀比 只游不学成套路
出国看病市场或达10亿元 海外医疗咨询公司爆增
后高考经济三大痛点:留学黑中介编造出国“美梦”
业务员遭电信诈骗逾百万美元汇出国 十日后追回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