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闯出多元化产业扶贫新路子
产业扶贫富民的琼中新实践
琼中桑田美景。朱德权摄
琼中蜂蜜。朱德权摄
琼中小黄牛。
琼中绿橙。
琼中山鸡。秦海灵摄
立秋时节,午后一场清雨,坐落于群山之间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竹朗村被洗得愈发绿了,满眼尽是草木葱茏,桑田里,桑农们正忙着收割桑叶。
站在村头往下看,只见一幢幢崭新靓丽的平顶水泥房掩映在绿树之中,偶有冒出几栋两层小洋楼,向人们展示着这里的富足……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个守着田地过穷日子、住着茅草房的贫困村。近几年整村发展种桑养蚕产业以来,竹朗村的变化让周边的村民刮目相看。
地处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琼中,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让贫困山区的广大贫困户脱贫奔小康?近年来,琼中查找“贫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牵紧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脱贫工程。
引导农户激发内生动力,走短平快、中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化扶贫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养蚕、种益智,养蜂、养鹅、养山鸡等9类特色产业,稳步实现脱贫致富,初步闯出了一条“政策推动、创新驱动、能人带动、三产联动、资金撬动、教育引动”的农业产业扶贫新路子。
“四字诀”激发内生动力“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
“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党和政府的政策这么好,我更应该努力。”中平镇大坡村丁架坡村民小组村民王啟旭说。
去年9月,王啟旭的两个孩子刚上幼儿园,本是喜事,但王啟旭的生活却变得“慌乱”起来。家中长期靠着槟榔、橡胶等传统产业过生活,近年胶价低迷,积蓄所剩无几,学费就是一个大问题。
1个月后,中平镇政府将350只鸡苗和15头猪苗等扶贫物资送到了王啟旭家中。此后,每天赶鸡、放猪成了他最热爱的事情。不久,近1万元的第一桶金就收入了囊中。鸡苗、猪苗的数量也在翻番,他还成了2016年度的琼中“脱贫之星”。
“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琼中念好“引、培、领、实”四字诀,注重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思想引导、技能培训、典型示范、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积极投入产业项目创收增收,形成了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良性互动机制。
着力于“引”。先后选派3019名干部开展“联心富民”“四联三问”“联村帮扶”“驻村第一书记”培养等活动,通过帮思想、帮党建、帮门路等方式,引导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利用脱贫事迹宣讲团,扶贫歌舞下乡等形式加强宣传引导。
注重于“培”。依托“雨露计划”、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平台,采取现场授课、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贫困户提高发展产业的能力。截至目前,共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78期,培训1.7万人次。
突出于“领”。积极培育脱贫领路人,支持能人创办、领办扶贫产业项目。精心选树40名致富带头人、脱贫之星,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启动“领头雁”培养工程,每年安排500万元开展村集体经济创业致富项目竞赛,累计投入993万元,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41个,打造“创业致富示范基地”10个、“领头雁”50名,惠及贫困村16个、“空壳村”13个。
真帮于“实”。制定出台资金整合、以奖代补、小额信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破解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困难。2016年以来,累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38亿元,重点实施桑蚕、养鸡、养蜂、稻鱼共生等9类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全县累计发放农业产业扶贫的小额贴息贷款1.38亿元(给予贴息1300多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6亿元投入农业产业扶贫开发。
“短长结合”产业齐步走创模式突破发展困局
8月9日上午11时,长征镇新寨村牙绿村民小组村民林泽根正忙着从蚕蔟中采下鲜茧。“一亩蚕桑,一亩水稻,哪个效益好?”聊到种桑养蚕所带来的好处,林泽根滔滔不绝。
“种桑养蚕见效快、效益好,技术成熟,一年赚个五六万不成问题。”得益于琼中大力发展“短平快”特色产业扶贫,如今林泽根不仅从茅草屋搬到小平房,更带动200多户村民种桑养蚕,共同致富。
林泽根见村民们在桑蚕产业站稳了脚跟,又摸索起了其他产业。“政府说‘短平快’和‘中长期’相结合发展产业,才是摆脱贫困的长久之计。”2016年,林泽根在长征镇政府的引导下,成立了牙绿村养猪专业合作社,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统一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按股分红,带动包括2名贫困户、1名低保户在内的7位村民一起搞山猪养殖。
“有些贫困户不愿种桑养蚕,我就让他们过来喂喂猪,一年给他们发2.5万元工资。”林泽根笑言,如今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开上了小轿车,他倒成了村里“最穷的人”。
琼中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村因户选择特色产业,打造产业扶贫帮扶模式。以9大特色产业为抓手,既发展桑蚕、稻鱼共生、养鸡、养鹅、养蜂等5类“短平快”产业,也发展养羊、养牛、种益智、种油茶等4类中长期产业。
“按贫困户人均3000元左右的标准,将扶贫资金或种苗折算入股,在每个自然村建立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琼中县扶贫办主任吴坤俊说,截至目前,琼中已建成特色产业扶贫基地234个。
特色产业的局面打开了,拓宽发展道路问题接踵而至。为此,琼中深化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利益联结,推行“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基地+贫困户、种养大户+基地+贫困户”四种产业扶贫模式,推广股份带动、合作带动、订单带动、资产收益带动,实现抱团发展,击破了“产业单一”“孤立无援”等病态产业发展困局。
2016年以来,琼中实施农业特色产业项目186个,建成专业示范村90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63家,带动5212户贫困户实现抱团发展。
“土特产”畅销网络“农文旅”触电发展
金黄剔透的野生蜂蜜,清香醇厚的山兰酒,保健极佳的灵芝……琼中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爱心电商基地琳琅满目的商品让笔者应接不暇。
“这一块是黎母山镇贫困户委托销售的,那一片是湾岭镇的……”该基地负责人陈树望说,如今,全县范围内的贫困户都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自家农产品,解决销路难的困局。
“自从有了‘琼中土特产商城’,我只要把蜂蜜拿到县城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爱心电商基地,就会有专人帮我把商品放到网上售卖,免去中间商的利润,每斤售价起码多了20元。”家住黎母山镇尚总湾村的贫困户李晶龙喜笑颜开地说道。
“土特产”畅销网络,拉近了地处深山的黎苗百姓与外界的距离,让他们不再为销路犯愁。近年来,琼中加快电子商务扶贫步伐,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新模式,引导有条件、有能力的贫困群众上线销售琼中绿橙、山鸡蛋、蜂蜜、粽叶等,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目前,以海南中部绿色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打造湾岭农贸物流小镇为重点,琼中已设立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成湾岭互联网小镇电商运营中心、92个农村电商便民服务站,新增电商企业99家。
通过互联网,不仅带动了琼中传统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旅游业客流量的激增,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琼中,发现琼中之美,到琼中消费,推动琼中农旅融合发展。
“每年我都会在网上买琼中绿橙和蜂蜜,今年特意带着家人来琼中体验一把亲自采蜜的乐趣。”正在湾岭镇鸭坡村养蜂基地采购蜂蜜的海口游客王女士说,自己这次来琼中,还打算在琼中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农文旅”融合是发展新型产业扶贫的新举措。近年来,琼中依托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中央和省给予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等5大发展优势,以全域旅游为目标,以“奔格内”乡村旅游为主线,深耕特色产业、黎苗文化、红色文化、历史古迹等旅游元素,擦亮“奔格内”乡村旅游品牌。
如今,琼中已成为海南中部山区旅游热门地,相继成功举办“三月三”文化旅游节、“奔格内”琼中绿橙旅游季、琼中蜂蜜采收节等20项体验活动。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琼中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数超过65.7万人次,同比增长25%,过夜人数31.45万人次,同比增长20.14%,实现旅游收入25415万元。(申易秦海灵陈欢欢)
本版策划/申易(除署名外,本版图片均由琼中县委宣传部提供)
相关链接:
河北青龙县“井底村”扶贫见闻:致富路上不落一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