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建场前的荒原景象(央广网发 资料图)
从高处俯瞰如今的塞罕坝万亩林海 记者杜静 摄
塞罕坝,满眼流动的绿。一草一木,凝结成绿色奇迹。三代人,55年,将昔日林木稀疏、风沙肆虐的荒原,如鬼斧神工般,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人在治沙止漠的艰苦历程中凝练的塞罕坝精神,是坚守,是筑梦,更是财富。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目前,塞罕坝百万亩林海已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不仅有效阻挡了浑善达克沙地风沙南侵,每年还可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据统计,近十年与建场初十年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地区年均降水量增加50毫米,大风日数减少30天。塞罕坝,蜕变成天然氧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
实践证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带来的不仅是绿水青山,更带来了金山银山。目前,塞罕坝发展林业龙头企业8家、涉林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400多家,发展经济林基地190余万亩,全县林业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达到16.4亿元,林业贡献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元以上;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全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去年接待游客达到210万人次,旅游收入13.4亿元,被评为“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走出了一条“林业+脱贫”的扶贫模式。
塞罕坝绿色奇迹引发舆论热潮,塞罕坝精神也被热议。以“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塞罕坝精神早已根植这片土地,是几代人追梦不止的动力源泉。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一代塞罕坝人自我加压、开拓创新,制定长远发展目标,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造就了百万亩林海。
不忘初心,坚守如一。伟大的塞罕坝精神是战胜困难,成就一番事业的强大动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大以来,这句话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塞罕坝,用55年的时间造就一片绿海,经验宝贵,精神鼓舞人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像塞罕坝人那样,久久为功,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让塞罕坝的绿流得更广,流向更远。(作者:杜静)
相关链接:
书写塞罕坝绿色奇迹 凝聚生态文明共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